第二期 2002年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創 思 教 學
>> 教師與創思教學 文.孫鵬飛
 

寒假期間傳媒報導影片《哈利波特》創造了北美最高票房紀錄,不久又傳來影片《魔戒》後來居上,再破紀錄。三月初,新聞報導第二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記者會,公佈在十八項大獎中,《少林足球》榮獲十三項提名,成績最佳。無厘頭明星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創下香港電影有史以來的最賣座紀錄:六千萬港元,超過百萬人次觀看這部影片。四月中旬,第廿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名單中,周星馳個人又連中三元: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傑出青年導演獎。《哈利波特》和《魔戒》兩片充滿想像力,異想天開,令老、中、青、少等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大開眼界,興趣盎然。至於《少林足球》,除了周星馳的充滿創思的腦袋,還有第二位電影製作人會把"少林" 與 "足球"聯結在一起嗎?人們慣於把"少林"與"功夫"聯起來的。誰又能把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聯成一部十分有趣的影片呢?周星馳做到了,並獲得驕人成就。他不愧是創思奇才。

由此聯想到當今教育界重要任務之一是推廣創思教學,以教育學生利用創新思維去學習,打破一向只重知識傳遞的單向形式,以誘發學生朝著多元化創意思維,能獨立及兼容兩備的思考方式為重。江澤民在教育工作會議上曾說過:"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可見,創造力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新世紀,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我們教育的頭等重要任務。

要推廣創思教學,必須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改變固有的思考習慣,成為有效而創意的教學活動的創造者和實行者。

要想學生有創造力,我們必須自身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才能。語文教材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可比擬的豐富性和形象性(雖然還存在某些不足,特別是高中語文教材),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寬闊的想像和再創造空間。每一位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優勢,在鑽研教材、設計教案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橫向、縱向地對每一篇教材(文學作品)進行一次再創造,然後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和新穎奇特、不拘一格的思維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又一次再創造,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示範。它不僅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作品,而且能深刻地在學生心中播下創新意識的種子。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程式化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教材千篇一律是1.解題2.作者介紹3.時代背景4.分段講解5.劃分層次6.中心思想7. 寫作特點8.佈置作業。這種程式化的教學在我們語文教學中有頑強的生命力自有其主客觀的原因。但不論文體、內容、寫法、背景的不同,都搞如此"八步法",即使每一步都十分清晰,真如佳餚也多吃無滋味一樣,會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興趣。葉聖陶先生教導我們:"唯有特別注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樣才算特別注重教法呢?我在教每篇新課時,總要抓住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比如"導入" 這個環節,就要考慮力圖避免總是從"解題"導入,可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又如:" 設疑"這個環節更是教師特別注重方法的用武之地,"疑"設到好處,即設到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上,學生的思維就活躍,啟而必發。因此課堂上的活動形式很多,說、議、誦、辯、唱、跳、演、遊戲等均可,如再引入競爭意識,用競賽刺激學生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往往能使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展。總之,教無定法,但教有方法。

其次,平等、民主、融洽的氣氛,也是誘發學生創造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人生來是求異的,因此每一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創造性並喜歡創造。如果我們一發現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就不分青紅皂白地馬上否定、批評,那麼學生的創新意識便會被無情地扼殺在搖籃之中。相反,教師的寬容、期待、激勵、人為優化的誘發創造的情境(條件),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最佳狀態,甚至可以說是想入非非。此是引導、鼓勵學生創新。

"想像是創新的翅膀,而問題能讓想像力起飛,智慧起舞"。

"打開一切科學的鎖匙是問號"。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因此,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大膽質疑,發表意見,鼓勵學生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已有的定論和觀點。要敢於懷疑、批判。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事例,講一位教師問學生:"雪融化後變成什麼?"學生爭先恐後說"水",一個學生卻說"春天",教師先驚後怒,因為在他心裡,答案只有"水"才對。他否定了"春天",亦未分析。久而久之,就會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致使語文學習變成無生氣、無創造的活動。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可是有學生說:"孟子的觀點不符當今世界現實 ", 應再加一句"人和不如實力",並說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靠美國原子彈,打垮塔利班政權靠軍事力量。他一講完,不少學生都不住點頭,我馬上抓住這一契機,對他進行了肯定、鼓勵。於是課堂馬上便活躍起來,進行議論。對學生每一次懷疑或批判,我都大加讚賞,從而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新見解,這樣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追根溯源,大大突破了他們思維的定勢,並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此是質疑、批判引創新。

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研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認識,所以,在學生初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見仁見智"地從文章中找到個人的感受。在教《荔枝蜜》時,我要求學生研究這篇抒情散文的開頭及結尾,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七嘴八舌:(1)開頭先寫作者小時候曾被蜜蜂螫了一下,一直不喜歡它,然後才寫到吃荔枝蜜,再引出蜜蜂辛勤採蜜,從遠到近,漸漸突出主題,好!(2)這個"逐步深入"看起來不大真實,虛構成分多,是為了逐步突顯主題而虛構出來的,可信性少。(3)結尾好,寫作者晚上做夢,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與開頭討厭蜜蜂相呼應,好!(4)一個老人怎會像兒童那樣做這樣的夢,不真實,是為了達到突出思想性而虛構出來的。(5)開頭寫作者討厭蜜蜂很可信,因被螫過,當時是孩子,不了解蜜蜂;但結尾較假,一個成人怎麼會做夢變成蜜蜂,應改為作者欽佩、喜歡蜜蜂。(6)寫變成小蜜蜂,虛構的可能性大,但比作者直接寫欽佩、喜歡蜜蜂更形象生動......,聽著學生紛紜的意見,心裡不禁一動:世界本來就是多姿多彩的,為什麼一定要單一化呢?特別是文學作品,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個人感受 , 不一定強求"一致"。教完《孔乙己》,可讓學生想像孔乙己沒再出現的命運如何......。總之,多層次、多角度地讓學生進行新的探索與創造,最終將推動學生形成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此是發散求異促創新。

教師要實行創思教學,應該學一學創思奇才周星馳,在課堂教學中也創造出《少林足球》式的創新教學來。 (作者為澳門科技大學講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