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2002年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創 思 教 學
>> 創造性教育在呼喚創造型教師 文.徐立
 

中國的蓋茨在哪裡

1975年,念大二的比爾•蓋茨和朋友保羅•艾倫在哈佛大學廣場的報攤前忘情的閱讀了《大眾電子學》雜誌上有關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描述文章後,敏銳的感到一場革命開始了,而他 “想從一開頭就參與”,“參與到個人計算機革命第一階段的機會是一生的機遇”,比爾•蓋茨抓住了歷史,創造著網絡世界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而在其它領域,“蓋茨”們也在不斷的冒出來,他們組成了美國社會繁榮發達的創新梯隊。他們身上的創新冒險精神是民主、寬容、自由的現代社會,尤其是創新教育的產物。

展望新世紀,也會激起我們無限的遐思:中國的蓋茨在哪裡?

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本質上表現為國民素質的競爭,競爭獲勝依靠的是不斷的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新世紀的教育是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實施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對知識經濟挑戰的有力應答。這項挑戰要求我們必須不斷的進行教育的創新,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的基本保證就是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在工作中勇於創新” 的教師隊伍,為了培養出千千萬萬個中國蓋茨,創造性教育在呼喚創造型教師。

傳統教育的缺失

傳統教育視教育為傳遞人類文明成果的特殊手段,它面向過去和現在,主要是對現有知識進行“拿來主義” 的積累和吸收。“很久以來,教育的任務就是為一種刻板的職能、固定的情境、一時的生存、一種特殊行業或特定的職位做好準備。教育灌輸著屬於古舊範疇的傳統知識” ,實質上,即“科舉教育” 。

傳統教育觀和傳統學習觀過於強調知識的繼承,過於依賴於理論和記憶,而少關注繼承的另一方面──應用。離開了應用的繼承,是殘缺不完整的。由於不太關心知識的轉化運用,所以從課程、教材、教法到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原則,我們很少考慮創造教育在其中的份量。20多年來,隨著國際教育交流的廣泛開展,經過比較,我們深感自己的傳統教學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一、知識面較為狹窄,二、知識結構缺乏應變性,三、創造性思維相對欠缺,四、創造性教學不成系統。

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報告指出“教育就是人類在通過培養生活在未來社會的人,讓其掌握創造未來的最基本的活力。”。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也迫切需要培養大批高質量人材,而所謂的高質量人材不可能再是那些從一個模子裡生產的標準化學生,面向未來的現代化事業,需要的是不但會抓住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機遇的複合型人材。就此而言,可以說,傳統教學早已陷入了危機:

一、 從教的角度看

=過份強調知識重要,導致“聞道” 在先的教師成為唯一的知識擁有者;

=在良好“秩序”的要求下,課堂教學由教師嚴格控制;

=完整的素質教育受到忽視,情感、人格的發展較少被視作學習必需的領域;

=知識質量觀代替了全面的教育質量觀;

=測驗和考試就是測量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寡深淺。

二、 從學的角度看

=師道尊嚴,學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

=在接受政策下,學生受到的最多表揚是服從與成功的模仿;

=屈從於預先規定的教學原則;

=唯經驗,唯權威,唯書,從眾;

=學習缺乏信心,

主體意識弱化;

=民主即使獲得學習,也無法成為每個人的普遍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創造力的定義

我們可以舉出許許多多屬於創造力的產品,譬如,牛頓三定律、《蒙娜麗莎》、《藍色的多瑙河》、蘇州園林、《哈姆雷特》……但要給出一個有關創造力的準確定義是困難的。因為這是一個有不同爭議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和研究創造力。

亞里斯多德認為創造就是“產生前所未有的東西” 。

威特海默•馬克斯在《創造性思維》一書中寫道:“創造性過程通常是這麼一種形式:為了獲得正確的認識,人們開始重新懷疑,並重新研究一切。”

J•E•德雷夫達爾主張:“創造力是人產生任何一種形式的思維結果的能力,而這些思維結果在本質上是新穎的,是產生它們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像力或者是一種不只限於概括的思想綜合。創造力本身包括根據已知信息重新組合成新系統的能力,還包括把已知的關係運用到新場合中建立新型關係的能力。”

吉爾福特指出:“創造力是一個多重意義的詞,但是當用於創造性測驗時,它的意思可以限定在能使人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結果的那些特質上。”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為:“創新的能力。所謂創新,可以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完成一項新設計或新方法,或是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等。”

下一頁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