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2003年10月
局長文告 編者的話 首頁  

教育研究
>> 培育澳門適應世界持續發展的下一代,
    從「全球倫理」德育做起
文•陳志峰
  二零零三年三月下旬,培正中學得澳門教育暨青年局邀請,派員出席參加在北京舉行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研討會及工作坊。鍾麗嫦、陳志峰老師代表學校赴會。會議一連四天,期間兩位教師獲得豐富的教育資訊,並於會議期間發表論文Mor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Global Ethic-Initial Step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Macau's New Generation。兩位老師表示會議獲益良多,並結交了不少海內外教育屆同仁,贏得了寶貴的友誼。

  「可持續性的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是新世紀主流的思想,並成為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套思想綱領。這個理念最早見於一九八七年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WECD)發表的布倫特蘭報告,含意是「發展既要滿足現代人的需要,亦要以不損害子孫後代的發展潛力為代價」(1)。一九九二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Agenda 21)(2),各國旋即掀起了實施「可持續性發展」的熱潮。

  直到新世紀的今天,「可持續性的發展」的理念普遍為世界各國所接受。為使這個理念廣為人知、以及得以順利推展,重責就落在教育之上。「可持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應運而生,在《21世紀議程》(Agenda 21)第三十六章(Chapter 36)對這個理念就有很完備的闡述。

  澳門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其教育在「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下需要作出策略上的改變,以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落實,培育出能夠適應世界持續發展的下一代。

  既然推動「可持續性發展」的責任落在教育界身上,我們又應該如何回應?首先我們要清晰目前世界的發展大勢,廿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地球村」不再是處於構思理念的階段,而是已經落實到世界各國的政策上去。學校培育出來的下一代青年,並不再局限於自身的城市之中,其面向的是全球。下一代青年將要學習的不可局限在傳統教育之樊籬之中,而是為了適應「全球化」的大勢,除了掌握傳統的基礎知識外,還要具備「綜合理解及解疑能力」(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與及「終身學習理念」(Lifelong Learning);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喚醒下一代人的道德素質(Ethical Awareness),以化解「全球化」後帶來的「文化衝突」。在這個大前提下,教無可避免,為了培育出可以適應「可持續性發展」的下一代,我們實在需要重訂課程(Reorienting Education),推動綜合(Integrated)、整全(Holistic)、互動(Interactive)的學習方式,以配合未來教育改革的需要。

  為推動「可持續性發展教育」,在重訂課程的設計上,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喚醒下一代青年的道德醒覺,在全球一體化的大勢下,當然有利生態、經濟、與及社會三方面的持續發展,但是人類無可避免的要去面臨來自不同於己的文化的劇烈衝擊,有關這方面的後遺症已經不斷在現今的社會中浮現出來,文化衝突稍一處理不善就無可避免釀成無法彌補的惡果。故此有學者就指出要針對上述的危機,建立「全球倫理」(Global Ethic)是有其迫切性;「全球倫理」之建立,重點就在於道德的重建。有見及此,為全球「可持續性發展」而改革的教育,最應得到重視的,就是要喚醒下一代青年的道德。

  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大會上,各國的代表達成了一個共識,找到了構建「全球倫理」的基石,稱之為「金律」(Golden Rule)。孔漢思(Hans Kung)起草的《世界倫理宣言》,明確地有四大誡條:

 1. 對於非暴力的文化與尊敬生命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nonviolence and respect for life);
 2. 對於團結的文化與公正經濟秩序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solidarity and a just economic order);
 3. 對於寬容的文化與真實的生活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tolerance and a life of truthfulness );
 4. 對於平等權利文化與男女之間的伙伴關係的承諾(Commitment to a culture of equal rights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men and woman)(3)

  這四條誡律的含意是要建立一種對人、對事態度上的根本改變,尊重生命、尊重環境、尊敬真理、尊重異性;反過來也就是說呼籲大家不要做殘害生命、環境、真理、異性的行為。從這四條誡律來說,這是非常接近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在孔漢思之後,有學者嘗試以中國的儒家精神去建立「全球倫理」的理論基礎,對中國儒學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去構建理想的「全球倫理」的最高標準,指出在全球一體化的前提下,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是無可避免的,某國的人並不能把自己的標準強行加於別國的人身上,意味著來自各國的人民不能因為全球一體化而強求統一,而必須強調「寬容」(tolerance),而這個概念,正好就是中國儒家精神的「仁、恕」的理念。如果世人具備上述的「和而不同」的倫理觀念,在面對全球一體化所衍生出來的文化衝突就可得以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消解於無形。再者,在互相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國與國之間可以彼此在對方的文化上尋求共同的價值,以鞏固「全球倫理」的基礎,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求同存異」的理念。

  如果我們認同「全球倫理」具有相當的迫切性,對落實人類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我們在改革教育的過程中便要把道德的培養放在首要的地位,堅信只要抓好道德教育,我們下一代就可以較容易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挑戰。

  假如我們細心分析,要發展「全球倫理」、推廣「可持續性教育」,其實澳門是具備良好的基礎去發展有關的德育課程。為甚麼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探討:

  1. 「一條龍」學校的優勢:所謂「一條龍」學校,就是指在一所學校中,包含了幼稚園、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課程。這類型的學校在發展一元化德育體系具有一定的優勢,一元化德育體系易於讓校方在德育的內容上保持循序漸進、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方法,去設計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課程,使到課程本身具備互相銜接、互相補充的優勢,以致整套的德育計劃能夠因應學生的年齡特徵而圍繞著一定目標逐步實施,以達至最佳的德育效果。

  2. 傳統思想的傳授:澳門雖然曾被葡萄牙人統治過,但是時至今天,澳門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以中國人為主,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仍然是植根於傳統的儒家思想,這有利於在澳門展開「全球倫理」的道德教育。上文我們曾經討論過有關儒家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精神,這些理念,就是引領我們走向世界的指路明燈,是建立「全球倫理」的理論基石。作為思想中擁有傳統儒家文化的澳門居民來說,從小就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傳統思想、儒家精神的薰陶,對於接受「全球倫理」的概念有一定的內在基礎。澳門的中學在國語課程中往往包含了一定分量有關儒家精神的篇章,如《論語》、《孟子》、《禮記》、《左傳》等,這些選篇都是儒家的經典文章,當中主要的中心思想都是圍繞著儒家精神-「仁、恕」而發揮。同學自小就接受傳統思想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就漸漸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元素的價值觀,對於開展「全球倫理」德育教育有著很明顯的優勢。

  3. 多元文化的包容:澳門自從四百多年前葡人抵達以後,自家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這麼多年來,兩個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發生無數大大小小的碰撞,終於在近幾十年達至和諧融洽的境界,加上回歸前澳葡政府大力推廣中西文化交流,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有卓然不俗的成績。澳門的居民長期生活在不同文化的環境之中,逐漸適應來自多元文化的衝擊,培養出對與自身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澳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各種宗教、各種習俗、各種文化已經習以為常,最典型的例子就在澳門國際機場啟用儀式上,分別由澳門天主教林家駿主教主持祝福祈禱、佛教釋健釗大師主持祈福法事,兩個不同的宗教活動相距不足十公尺(4),這個情景不禁讓其他國家的人民感到詫異,澳門人這種包容性對於適應全球一體化之下來自不同文化的衝擊有著明顯的優勢,我們已經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素養,對於不同於自家文化抱著一種包容的態度,就是這種澳門居民共通的包容態度,成為了培育「全球倫理」的基礎。故此,在澳門這個小地區推展「全球倫理」道德教育有著很明顯的優勢。

  總括來說,澳門由於特殊的歷史因素,使本地的居民養成了一種對多元文化獨特的包容性,在澳門這個小城之內,居民擁有一種對待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成為了發展「全球倫理」德育的基礎。再者,澳門居民絕大多數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有著傳統儒家文化的素養,對於「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全球倫理」的理論基石有著深厚的認知,推廣有關的德育事半功倍。同時,澳門的「一條龍」學校的特色,有利德育分階段針對不同年紀的學生安排合適的課程,對於推動「全球倫理」教育具備一定的優勢。

  故此,根據上述三點的優勢,澳門發展「全球倫理」德育有著一定的基礎,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如果我們沿著這個方向發展,培養出來的下一代人才定能具備足夠的實力去適應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一體化的精英分子。

(作者為培正中學教師)

註解:
(1) 參考《可持續發展教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署課程發展處出版。第5頁。
(2) 《廿一世紀議程》全文可參考 http://www.un.org/esa/sustdev/index.htm。
(3) 轉引自劉羡冰《建全球倫理 育和諧人格》一文,收錄於《21世紀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十二頁。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