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2003年10月
局長文告 編者的話 首頁  

英語教學
>> 英語教師教學座談  

  澳門回歸以後,社會上英語的地位與日俱增,作為英語教師,今後可謂任重道遠。本刊很高興於七月暑熱的下午,邀請了四位現職本澳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人員,包括林吳曉珊老師、黃碧霞老師、譚可珍老師、區燕興主任,一起暢談各自在英語教學的經驗和意見,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與其他同工一起分享。


 編:請各位先作自我介紹。
 吳:我任職於一所英文小學,有5年教學經驗,主要任教英文、中文及普通話。
 黃:我有12年的教學經驗,現時任教於一所中文學校,除了擔任英語科科任外,亦兼任英文科組長。
 譚:我在公立中學任教了5年,一直都是英語科的科任老師。
 區:我在一所中文學校當高中英文老師近10年,兩年前調任往小學負責行政及英文科教學改革的工作。

提高英語學習興趣

 編:現時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如何?
 吳:我任教的英文學校,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說:小一的學生大多是因應父母意願選擇就讀英文學校,所以還不能看到他們對英文的興趣,但我覺得父母看管學生的課業很盡責,很多學生在家裡會看課外書;而中學生很多是有意願學好英文的。我校以前有中學預備班,是給有意願來就讀的外校生,我們在參與新生面試時,會問入讀的原因,她們很多都說因為很想學好英文。
 黃:以前我任教的學校,家長都很著重學生的課業;但現在任教學校的家長很多時都要完全依賴老師,我覺得學生對英文的興趣比較被動,再加上是中文學校,雖然英文是主科,但學生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覺得英文是一門很難學的科目,怎樣都學不好,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甚至未了解它的深淺就不想學了。相對來說,低年級的情況比較好,可能是因為作了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進,多利用一些教學媒體,如電腦、光碟等,引發了學生的興趣,逐漸見到低年級的學生減低了對英文的恐懼。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讓學生不再害怕英文,然後去發掘他們的興趣,提升程度。
 譚:我校的情況類似黃老師所說的,學生來自環境較差的家庭,家裡沒有人認為他們要學甚麼。我們有相當多的學生上學是因為父母要他們讀書,甚至可能連自己為甚麼要到學校也不清楚,而且我們學校是比較特別的,要學習三種不同的語言,中文、葡文、英文,加上他們本身對英文的興趣較低,又在五年級才開始學,所以對英文的恐懼比私校的學生更強烈。
 區:從學習態度看來,我校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到英文的重要性,但越高年級的學生越怕英文科,而且現象很極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英文水平較高。可是基礎太差的同學,對學習英文則感到害怕,可能由於每年都不及格,所以沒有了積極性。

怎樣學好英語

 編:你們認為學生怎樣才可以學好英語?
 區:應該要從基礎做起。兩年前我接受了學校的任命,由中學部調到小學部,主要負責英語教學改革。起初,同學都不太習慣,家長也不太配合,他們大多認為不用太緊張,只要背好生字,也不注重讀音,總之考到100分就可以了。在澳門,很多高中生,學了十多年英語,連簡單句子都講不出來,主要原因是沒有語言環境,不習慣去講。所以,我們由幼稚園、小學慢慢開始去營造英語環境,用英語來教學,現在,我們要從兩方面去著手做,一方面是學生,另一方面是培訓老師。我們曾經跟其他學校一起合辦教師培訓班,請外國老師來講課;此外,我們會一起研究,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低年級,我們盡量不給學生太大的壓力,所以要運用輕鬆的教學方法,例如:默書,除了傳統的讀默(dictation)外,我們會用配對(matching)等方式來測驗學生......
 黃:我在現時的學校只任教了兩年。校長聘用我的時候是希望我提升學生英文程度,所以,我提出了很多意見,但問題不可能一時間改變過來。至於,有甚麼方法可以令學生學得更好呢?我也同意應從低年級開始,現在,我們基本上從一年級起加強學生的英語能力。一節課內,最少要講70~80%的英語,逐年遞增。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們不給太大的壓力,盡量運用輕鬆的教學方法,例如:默書,除了傳統的讀默(dictation)外,會用配對(matching)等方式來測驗學生,輕鬆地慢慢累積知識,消除他們的恐懼感。我們會將學生的分數分開幾個部分來計算,例如,我們有一部分是做專題習作(project),專題習作佔一定的分數,如果測驗不及格,專題習作的分數就會變得很重要。
編:可否給我們介紹一下專題習作(project)的做法呢?
 黃:所謂專題習作,對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會佈置工作紙(worksheet),讓他們自由寫作,有個人的,也有小組的,而較高年級的學生他們便要做PowerPoint簡報,還要做口頭報告(presentation),每學期一次。我們先擬定題目,例如:環境污染(pollution)為題,他們便要找污染的類別、資料等;另外,我們亦會跟電腦科及常識科配合,把常識科的課題變成英文,要求學生利用電腦課學到的知識(例如:PowerPoint, Flash等)向全班做報告。
 譚:因為我任教的學校英文課時數較少,學生根基較薄弱。所以在高一開始,我們便為學生日後升學作打算,把課程加強,做法是鼓勵學生在課餘自學。今年學生給我一個很大的鼓舞,有學生考上了台灣政治大學的英文系。在國內,學校由三年級才開始學英文,但學生成績也不錯,所以,我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
 吳:我認同剛才三位老師所講的,她們都提到要引發學生興趣,希望他們自發性學習。但我認為,小學低年級小朋友要有自發性,關鍵在於老師。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除了利用環境教育,也可在教室製造情境,多辦些活動,例如我會設英文角,或是請學生唱歌、做話劇。教學還要強化老師素質,如區老師這樣被安排到小學去,是有效的,因為中學老師看不到小學有甚麼問題和需要,而小學也不知道該如果銜接中學內容;如果有一兩位中學老師來小學,或是小學老師到中學去看一看,了解該如何銜接,是很重要的。

如何引發學習動機

 編:那麼有甚麼方法可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吳:我校每年有許多英文活動,如英文週、朗誦比賽、唱歌表演、查字典、書法比賽等,各項活動也要看時間及班別人數。現在的小班教學對我們很有幫助,家長的輔導也很重要,我們大部分的科目都是用英文教學,如果老師間有聯繫,有溝通,可以為個別有需要的學生去設計一些課程。
我認為,要求小學的低年級小朋友有自發性,關鍵在於老師,如果學生沒有學習動機,除了利用環境教育,也可在教室製造情境,多辦些活動。
 黃:要喚起學生的興趣真的很重要。我跟學生說不學好英語,到外國旅遊的時候,講中文不會有人聽得懂,想看路牌也不懂;買東西的時候,也不懂問價或議價,從日常生活去讓他們知道英文的重要。可是我們在中國人的社會,接觸的大多是中文。
 譚: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怎樣帶動學生學習英語,老師的責任很大,此外,給他們一個情境去學習亦尤為重要。因為語言學習,動機很重要,有動機就會去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目的,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發掘,老師只從旁協助,作協調的角色。學生起初會不適應,但他們漸漸地會努力尋求向上的目標。我很認同要實施情境教學,因為很多學生學了十幾年英文不會講,其實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學中文,不是先學寫字,也不是認字,而是先學習講。對小學生來說,不需要給他們一堆生字或灌輸任何文法,只需要給他們一個空間或多點機會去講。老師要知道的第一步是要訓練學生講,因為能講,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學習;第二步才教文法。至於準確性(accuracy)可以放到最後,流暢(fluency)才是發展的第一步。
 區:我同意提高英文的教學水平,老師的觀念及改變教學模式很重要。傳統的教學是背和讀,學生每年都重複學文法,學習的內容又跟生活無關,學生覺得學了的英語都用不著,故學習動機不大。我認為教學內容應該配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需要,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應從低年級起步,因為由高年級開始,挫敗感太大,學生缺乏信心,要建立動機,先要培養學生自信心。

培養學生自信心

 編:培養學生自信心很重要,可否具體說說呢?
 區:以作文為例,傳統的教學會把學生的錯處圈出來,給學生鼓勵不夠,從而降低學生的信心。我校的教學模式從多方面著手,盡量多辦小組活動、多用媒體教學。如上“服裝”一節課,讓同學穿著家長的衣服做時裝表演,學生都表現得很興奮,紛紛追問老師下次甚麼時候會再辦這類活動。學生享受上課,這已是非常成功。有時候我們會創造一些情景,例如帶學生到公園去,再做英文報告。我曾經組織過中學生遊學團,帶學生到澳洲柏斯學英文,為期三週,很難忘,學生感受亦很深,因為寄宿當地家庭,有同學迷路,給了一個真實的體驗,事後學生檢討真的要學好英文。
我曾到新加坡、香港,他們那裡的電梯或其他交通工具,都有英語告示牌,但澳門就是缺乏這些。
 談到作業方面,除了讓學生抄寫以外,還要學生寫句子,加上圖畫,或是先畫圖、填色,再加上英文句子,學生都很有樂意做。高年級的就做專題習作,學生除了學好英文,也可以發揮創意。有一次做旅遊的題目,學生很有膽量地跑到旅行社取旅行小冊子,把圖片剪出來;另外一次的題目是“假日”,學生設計了月曆,像車子的模樣,很有趣。
 黃:我也帶過遊學團,團員有外國人、香港人、澳門人,年齡大概是8至14歲,到英國上課。可能我帶的都是英文部的學生,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外國人比較,絕不遜色,特別是在談到爭議性的事情。學生是沒有經過挑選的,都是學生自願參加。
 吳:英文學校的學生,英語程度比較高,但礙於語言環境及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我覺得學生在詞彙運用及寫作上較強。由於講的機會不多,只有課堂應用,口語表達欠信心,而外語聽力的機會也有限制,故在聽、講兩方面較弱。學生很多時怕講錯了給別人笑,尤其是高年級的同學,我覺得對著講錯了的學生,老師也應以口頭稱讚,讓學生知道雖然是錯了,但勇於嘗試,是難得的。
 譚:我一直是教中學的,感到學生越大越害怕講英文。心理障礙還沒克服,也不習慣講,走出課室後更沒有講英文的習慣。我校有幾個外籍教師,學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外國老師作英文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學生始終是學生,他們很怕犯錯。
 黃:指定學生用英文發問或傳達信息,將有助學生講英文。例如學生要去洗手間,若他們不用英文提問,我不讓他們去,這有助鍛鍊學生在著急的時候去用英文發問,同時培養學生該怎樣講。聽起來像是很殘忍,但有些情況是管用的。

創造良好語言環境

 編:澳門的語言環境可以怎樣改善?
 區:我認為要多方面下功夫,像學校在英文課多用英文,其他科也要配合。我曾到新加坡、香港,他們那裡的電梯或其他交通工具,都有英語的告示牌。但澳門就是缺乏這些,學生常常遇到遊客問路,也不知道問的是甚麼地方?不過我最近發現旅遊局已改變了做法,而且還做得不錯,就是出版了英文地圖。作為老師當然
近年公立學校作了一個很大膽的嘗試,中學老師走到小學去聽課,看看小學的教學及學習情形;而小學的老師也可來中學看看,這樣大家就很清楚大家之間在做甚麼,用這種模式去解決問題,令教育改革更順利。
很想改變這種語言環境,只是礙於英文版資料有限,故希望社會多配合。另外家長方面也可以給學生多一點鼓勵,有時候我們教了學生一個新知識,讓他們回去與父母分享,如果家長有耐性,聽子女講,效果會更好。
 黃:可以到超級市場去學習,食物包裝紙上通常有中英文標籤。很多中學生都不知道澳門的大三巴或大炮台的英文名字是甚麼,老師必須指定一些題目給學生去做,讓他們認識這些名勝的英文名稱。又如香港有英文報紙,澳門卻還沒有。
 而我很多時候會送一些中英對照的書給學生,勸導他們先看英文,再看中文,然後再看英文,這樣他們比較容易吸收,因為第一次看一定看不懂,第二次看中文看懂了,再看英文就會知道一些生字的解釋,學生很多時候都害怕英文生字,但原來有些生字在一篇文章中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字不懂,不要緊,可以看一整句;整句看不懂,可以看一整段;如果整段都不懂,也沒有關係,看完整篇後,可能就會明白之前那些句、段的意思。雖然不可能完全了解,但至少可以隱約抓到它的大意。像這樣教導學生,他們就不會看到生字就緊張,不停的查字典。我們不鼓勵學生一直查字典,雖然開始的時候很有耐心,但一兩次後就不會想看了。
 吳:我校會因材施教,有的學生擅長寫,有的擅長讀。閱讀課(reading period)讓他們每人選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看後不限字數寫一篇讀後感,導師課(advisor period)時報告出來。這形式可讓學生閱讀、寫作,到最後練習口述和聆聽,使聽講讀寫四方面同步進行。此外我們還訂閱英文報紙,這樣資訊教育也同步配合。最後我認為學習英文要從小培養興趣,長大了則成一種嗜好,像打球游泳一樣培養為嗜好,學生就會常常喜歡去做。我強調學語言一定要多閱讀,邊看邊朗讀出來。讀的時候眼睛看到了,耳朵也聽到了,這樣重複練習一定有效。

教學方法應改革

 編:你們認為英語的教學方法是否需要改革,怎樣改?
 吳:小朋友喜歡活動,老師也應費盡心思去設計活動來誘發小朋友的興趣。教師亦希望可以多交流、多接受培訓。
 譚:如果要改革,應該先改變老師的觀念,如果老師緊守傳統觀念,只注重文法而忽略了其他聽力或口語方面的技巧,這樣就很難改革。近年公立學校作了一個很大膽的嘗試,中學老師走到小學去聽課,看看小學的教學及學習情形;而小學的老師也可到中學看看,這樣大家就很清楚大家之間在做甚麼,用這種模式去解決問題,令教育改革更順利。我在學校正推行一個新的課堂形式,主要集中在口語的訓練,要建立一個形象,讓學生見到他們,不論校內校外,任何時候,都要講英語。我們也會用比較輕鬆的形式上課,就如讓學生坐在地上上課。
 區:我校低年級有40多人,高年級超過50人,這對活動教學很有限制,我們唯有分班上課,如高年級會話課,一班分為兩組。如課外活動,便把各年級學生分成二十多人組成的英文班,讓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譚:還可以在課室創造環境,例如放一些英語學習的海報、學生作品;當然,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而定。在走廊上貼英語標語,洗手間門口加上gentlemen/ladies的指示,廁所門後,貼一些英語成語或諺語,盡量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環境當中。事實上,老師單獨給學生的時間很有限,為學生創造語言學習環境、訓練學生主動學習很重要,故老師的角色應該轉變,在教室內不應再以老師為主,改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去發掘問題。
 黃:高年級學生會自發學習,出一條問題,讓學生在一星期內找到答案,例如出一些英文謎語,讓學生動動腦筋,答對的有獎勵,學生都很喜歡這種方式。意料之外的是一些平常英文不很突出的學生竟會找到答案,透過這些活動有助老師發掘學生的潛力。

教師要與時並進

 編:你們認為現時的英語教師應如何與時並進?
 譚:作為英語老師,觸覺很重要。我們要知道外面發生的事,如早前的SARS,教師可以將這社會熱門話題帶進教室,讓學生感到學英文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喜歡偶像,可以稍加一些偶像新聞,作為聽力練習;同時可讓學生討論,作為口語練習,相信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區:我認為老師積極投入的態度很重要,並且必須要了解學生對知識是否吸收和消化;課程內容要迎合學生的需要;溝通也很重要,學校和老師需要與家長多溝通,才不至引起一些誤會或矛盾。語言的目的是溝通,老師與老師之間也應該常溝通,從而達至互相交流教學的經驗和心得,此外,政府的支持對教師亦應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多提供幫助,曾參加教青局舉辦的中學英語教師課程,我覺得十分好,老師分組討論,一起了解不同學校的制度、教學方式等。另也主張英文老師參加遊學活動,除了語言上的體驗、教學上的交流外,也是生活的一個考驗,往後將外地的生活文化帶進課堂,讓學生體會教師的感受。

  座談會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四位教師都暢所欲言地發表了自己對英語教學改革的意見、教學經驗和心得。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