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2005年10月
局長寄語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多元教育

致力培養
立志服務社會的青少年—— 專訪聯國學校

  聯國學校是一所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國際學校,由巴迪基金會創立,長期以來為本澳居民和外籍人士的子女提供國際化的幼兒、小學和中學教育。聯國學校最大的特色是校內的師生十分國際化,猶如一個小型的聯合國,目前學校的教學人員來自約15個國家,學生則來自超過30個國家。學校在辦學上盡可能利用這個優勢,將不同國籍老師的經驗和各國教育體系的長處引進學校,並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往,對多元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會。

  聯國學校一向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在安全、和諧和充滿喜悅的環境中發展每一名學生的智力、品德及體能等多方面的能力。Saba Payman校長表示,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發掘學生的個人潛能,提供各種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關注社會事務,照顧有需要的人,成為貢獻社會的公民。

  學生完成學校的課程時可以考取國際認可的劍橋大學“國際中學教育普通級證書”(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G.C.S.E.)。畢業生在本澳和外國的高等院校都獲得不俗的表現。

  聯國學校與一般的國際學校不同之處在於聯國學校的學生來自多元的背景,部分學生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家庭,約有80%學生來自本澳或其他英語非母語的家庭,入學時只具備最基本的英語程度。學校需要特別照顧英語非母語的學生,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使他們在畢業時能達到國際認可的水平。同時,為了配合澳門社會的需要,學校要求每一名學生都需要學習中文,而學校的數學水平也比較接近亞洲國家的國際學校水平。

  為了讓這些學生盡快掌握較高的英語水平,學校的老師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把原本分開教學的文法、閱讀、寫作等課程有系統地聯繫在一起。例如在教導學生閱讀時同時介紹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文法知識,然後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寫作。Vivek V. Nair主任表示,實踐證明聯國學校這套全方位的學習英語方式,再加上在校內營造的英語環境,能迅速提高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

  為了更好地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聯國學校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把學生分成不同程度的小組。老師利用小組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特性,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英語教學方案。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很多學生可以由較低程度的小組,很快晉升較高程度的小組,最終很多非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英語程度,可以達到以英語為母語學生的水平,這些學生畢業時可以考取“國際中學教育普通級證書”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程度證書。

  根據巴哈伊經典:“知識跟道德操守以及善美之品格結合在一起時才是值得讚美的。”聯國學校除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智力發展,也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和靈性方面的需要,更同時致力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為此,聯國學校每星期安排了兩節課進行品德教育。幼兒教育、小學及中學每一級的品德教育都圍繞著不同的主題進行,這些主題包括:成為盡責的家庭和社區成員,幫助年紀小的同伴,照顧老人,協助殘障人士,保護環境等。

  為了更有系統地落實道德教育,學校的老師自行編制了一系列教材,每一年都圍繞著不同的主題,而各個主題亦按著學生的年級漸漸深化。該套教材不但在教育暨青年局舉辦的“教學設計獎勵計劃”中獲獎,更在國際上的教學設計比賽中獲得獎狀。在該套教材中,低小的其中一個學習主題是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初中一的主題是給幼稚園和低小學生提供服務,初中二的主題是環保,中三的主題是給老人院提供服務,中四是給弱智和殘疾人士提供服務,中四的主題是領袖才能。為了配合各個道德教育的主題,學校為學生組織了一系列的社會服務,例如在環保的主題,安排了清潔社區、植樹活動。家長對於學校組織的活動一向十分支持。不論是本地還是外籍學生的家長,都十分認同這套課程,並希望子女透過參加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進一步認識澳門和國際社會,從小培養子女樂於為社會作出貢獻的精神。雖然教師都很積極地參與這個計劃,共不斷互相交流和改進課程的內容,但聯國學校品德教育課程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積極參與以及得到家長的支持。

  為了配合這些主題,學校的品德教育課以在學校內外開展的多項社會服務和培養合作精神計劃為課程的核心,致力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服務他人的機會,現正進行的社會服務計劃包括:
● 培養學生成為關懷和盡責的家庭成員,以及在多元文化中和諧共處的能力;
● 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學業上的援助;
● 在老人院、孤兒院、殘障人士院舍、醫院等地方參與義務工作,協助院舍人員照顧院友的起居飲食;
● 提高環保意識,協助維護公園和其他公共設施;
● 開展關注澳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研究計劃。

  每個學生都需要圍繞這些主題完成一系列作業。學生在每次社會服務後都需要撰寫一份日誌,把自己的感想和成長的過程記錄下來。最令老師和家長感到欣慰的是,有些學生與殘障人士建立起友誼,在完成了學校安排的採訪活動之後,更自發性地在課餘時間前往探訪他們。

  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大型的演出,由籌備、綵排到演出的事宜都由學生自行安排。今年演出的歌劇是由學生自行改編的“仙樂飄飄處處聞”(Sound of Music)。

  李黎明主任表示,聯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學校傳播一種樂於奉獻的文化,最終希望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學校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他人的機會。在午休時段,高年級學生會自動擔任校本的義工,有些會為低年級學生準備午飯,有些為幫助低年級的學生解答功課上的難題。

  Saba Payman校長總結聯國學校品德教育課程的成功經驗時表示,學校和老師設計品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校內年青人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感。當學校的老師坐下來討論如何落實計劃的時候,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師會各自分享本身國家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經驗和心得。經過反覆而深入的研討後,學校老師得出的共識是培養青少年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感時,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一開始就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思。因此,聯國學校的品德教育課程充分將學校的既有條件轉化成優勢,可以說是既吸收了世界各國課程的長處,又照顧了澳門本地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需要。

  展望未來,隨著澳門社會和經濟的急速發展,聯國學校希望繼續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為來澳工作的外籍專業人士和本澳家庭的子女提供優質的國際化教育。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