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2004年09月
行政長官題詞 司長賀詞 局長寄語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教學設計獎勵計劃」拉雜談

文•潘維念

  參加「教學設計獎勵計劃」已經有幾年時間。在這幾年裡,眼看主辦單位對參選作品的要求不斷提高,由以往只提交教學課件,到要求附有實際的教學照片,再到去年開始要求提交完整的教案。就這個發展歷程來看,足見主辦單位不斷完善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力圖貫徹舉辦「教學設計獎勵計劃」的宗旨:倡導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增進教學成效。?

  由提交教學課件發展到提交教案,相信當中的轉變,對以往曾參選過的部分老師來說,會有一定的不便,畢竟撰寫教案要比課件來得詳盡。

  上課前,無論是學年、學期、單元,抑或一個課節,相信任何一位老師都會憑藉經驗,心中擬好一份簡單而又實用的教學計劃來開展活動,不過,若說方便同工瞭解教學內容,觀看教案是最好不過的。而且,撰寫教案時,老師會更深思熟慮。當然,在實際教學時,要每一節課都寫教案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今次「教學設計獎勵計劃」改變過往要求,提出要用教案參選,若從撰寫的角度要求看是高了,但從推廣方面看,則可說又走前了一步。

  提到推廣問題,從過去的幾年來看,主辦單位似乎仍有改善空間。首先,可從兩個層面來討論:一個是參選前的推廣工作,即如何鼓勵本澳更多的老師參加活動;另一個是獲獎作品的推廣工作,即如何讓獲獎作品發揮作用,讓更多老師透過觀摩提升教學效能。

  參選前的推廣工作,目前的做法是在九月開學後開始收件工作,十二月公佈獲獎名單,翌年五、六月進行頒獎及發放新一屆的參選章程,若打算參選的老師便可利用暑假開始撰寫至九月提交作品。

  這樣的安排,對於有意參加活動的老師來說,問題不大,因為參選要求是要實踐過的教學設計,所以,遊戲規則一定是要在學年結束後才能開始撰寫及收件工作;特別是一學年的教學設計,若學年仍未結束,則如何撰寫施教後的檢討、以及改善教學設計的教學效果呢?故此,有參選經驗的老師,他們一般都會有所準備,在上學年的教學實踐裡,便已開始有系統地保留有關的資料,如有關的課外教材、教具、學生作業、拍下具代表性的上課情況,到了撰寫參選作品時能將有關的資料手到拿來,完成參選的各項要求。

  不過,對第一次有意參加評選活動的老師來說,問題可能會較大,因為他們往往會等到主辦單位開始發放參選章程的時候才有意動筆,又或者是在學校行政部門收到參選章程後,才被臨時受命動筆,但這時要收集整理去年甚具創意及效果良好的教學設計相關資料,往往很難如願以償。因為,老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是很繁重的,面對著每年不同程度的學生,雖然教授的內容是一樣,但在因材施教的原則下,老師往往會想方設法,務求讓教學產生應有的效果。故此,大部分老師都沒時間再刻意保留一些用過的課外教材、教具以及學生作業,更遑論拍下上課的照片;所以,當五、六月參選章程發放後,縱使有「新老師」想將實踐過的教學設計參選,但無奈資料整理不易,再加上時間因素,於是便會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

  針對上述情況,主辦單位可考慮在原有的時間安排下,盡可能再將發放參選章程的時間提前,最理想是提前到新學年開學後推出。這樣,便可以使有意參選這一學年獎勵計劃的老師,無論是校方要求,抑或是自己有意參選,在心理上都可以提早準備,並且在實踐教學設計之餘,亦可有計劃地保留有關的教學資料,方便日後參選之用。

  至於獲獎作品的推廣工作,目前是在五、六月頒獎典禮當天介紹優秀作品,同時,主辦單位亦會將獲獎作品的簡介集結出版,讓老師可以因應本身需要借閱參考。此外,在報名參選截止前亦會舉行幾場推介會,由學者專家就教案的撰寫方式及要求逐一介紹,好讓打算報名參選的老師對撰寫教案有深入的認識。

  就目前主辦單位對獲獎作品的推廣活動內容來看,重點是放在頒獎典禮的優秀作品介紹會,以及將獲獎作品簡介集結出版兩項上。當然,這樣的做法也是應該的,因為頒獎典禮出席的老師人數最多,而且,亦有不少學校的行政人員,在這樣的場合觀賞獲獎老師現身說法,介紹獲獎的教學設計,效果是肯定的。

  不過,由於只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組進行,而且是不分科目挑選一些優異或甲等獲獎老師作品介紹,再加上在同一伅﹞熄i行,因此,其他老師只能選擇出席。雖然,分組介紹確實有其必要性,但由於同科目的教學法大致上都可以互相參考,而且本澳橫跨初、高中兩組任教的老師亦相當普遍,故此,這樣安排實在有點可惜,會讓部分老師不能按科組出席介紹會。相信主辦單位亦很難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每年獲獎的科目實難預料,同時,挑選具特色的教學設計作公開介紹亦不能刻意安排。因此,主辦單位可考慮在維持原先安排過後,再將介紹會延伸至頒獎禮以外的時間。

  建議可考慮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以科目來劃分。除了在頒獎典禮曾經公開推廣的優秀教學設計外,主辦單位大可將其他獲獎的設計以科目再來劃分。然後,按劃分的情況再舉辦多場以科目為主的推廣會,讓任教該科的各校老師均可參加。同時,亦可按推廣會的進度,考慮騰出一些時間讓出席老師與獲獎作者互相交流教學心得。

  第二個方案是以日常教學的授課時間來劃分。同樣,除了在頒獎典禮曾經公開推廣的優秀教學設計外,主辦單位亦可按各科之教學時序來分類,即按該教學設計實施的時間來劃分,如作品沒有明確之教學時序,主辦單位則可考慮在章程裡規定列明。當教學時序較接近之各科合組後,便可在新學年裡配合本澳學校各科之教學進度,安排多場推廣會。換句話說,是將教學時序相近之各獲獎教學設計合在一起舉行推廣會。由於各獲獎的教學設計本來就是日常教學的課程,故若推廣會的舉辦時間越接近日常各校的教學進度,則任教之老師便更容易引起共鳴、取長補短。

  至於如何得知各校各科之教學進度,主辦單位大可從教科書的章節編排作一預估。同時,亦可簡單地以兩個月為一組來劃分,又或更簡單地以上、下學期,第一、二、三段來劃分。

  上述的兩個推廣方案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新學年開始後,主辦單位便可以有計劃地分配推廣活動,務求每隔一個時段,便推出一個推廣會,而各校老師亦可按各自的需要出席,這樣,效果相信會更大。

  除了獲獎作品的推廣,建議主辦單位亦可考慮透過評判的推介去推廣,因為「信任權威」是一般人的特性,目前,主辦單位只以優異、甲等和乙等來劃分獲獎級別。同時,一般亦會選擇優異、甲等等獲獎作品來作推廣,但這些作品的好處在哪裡?特色何在?雖然,在結集作品出版簡介中,各位作者都會提及自己作品的特色、優點所在,但畢竟這是獨立的各自介紹,若能夠由評判或邀請一些學者專家以一些影評書介方式綜合推介,相信會有助提高老師參加的興趣,同時,亦會提升日後老師參選的作品質量。

  以上拉雜談了一些個人對「教學設計獎勵計劃」的感想,希望能夠藉此拋磚引玉,激發大家繼續為這項深具意義的教育活動,作更深入的思量,提出更具啟發的意見,以福澤本澳的莘莘學子。

(作者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教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