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2004年09月
行政長官題詞 司長賀詞 局長寄語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閱讀專輯
>> 童心底話
   ─香港兒童對推動閱讀的回響
文•曾廣源

  香港近年來對閱讀的推動不遺餘力,特區政府透過教育統籌局推行閱讀,如:以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學校及團體舉辦閱讀計劃,以新聞短片鼓勵家庭共讀,為學校提供資源設立圖書館等。每年七月的書展吸引不少人到會場購書,而去年十二月舉辦的「書節」亦引起社會的關注。由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教育城主辦的「閱讀暑假天2003」,鼓勵小學生在暑假進行閱讀,項目包括:「千人晨讀」、「我的閱讀約章」、「家長閱讀大使訓練」等。凡此種種,使香港驟然掀起一股閱讀的風氣,令人感到欣喜!

  「閱讀暑假天2003」其中一個項目是「我的閱讀約章」,目的是鼓勵兒童在暑假多閱讀及讓兒童在閱讀後表達感受。暑假後,我們收回的讀後感數量,香港兒童喜愛閱讀的情況確令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我們決定透過閱讀約章作出研究,研究分為三方面:(1)從量的研究,以瞭解香港兒童喜歡閱讀圖書的類別;(2)從圖書的內容進一步分析兒童喜愛該類型圖書的原因;(3)以個案訪談形式,深入瞭解兒童對推動閱讀方法的意見。這項調查已於六月中旬發表,並獲傳媒廣泛報導。

  「我的閱讀約章」有另一副題─「一萬兒童十萬書」,原意是鼓勵小一至小六學生在暑假期間多閱讀(由於二零零三年非典型肺炎的關係,暑假延後至七月廿日才放,當時要回收約章的日期是八月廿六日,換言之,參與閱讀約章的學生只有四十天左右閱讀紀錄),期望有一萬名兒童承諾在暑假期間,每人閱讀十本書,並選取部分進行深入報告。活動開始前,已經顯示有五萬多名兒童將會在暑假閱讀,閱讀圖書的總數達五十萬本。八月底,我們陸續回收閱讀約章,總數有16,111人,遠超過我們的估計,誰說香港兒童不愛看書?

  從這16,000多個閱讀報告中,我們抽取了5,000份樣本以瞭解兒童看什麼書?圖書的類別?有沒有共同的特徵?經統計後,有二十本圖書是最受香港兒童及青少年歡迎的(見表一),第一位是《哈利波特》,第二位是非常有想像力及富人情味的日本漫畫《多啦A夢》,第三位是提供豐富知識的《十萬個為什麼》。我們再將這些圖書分類,發現最受兒童歡迎的是西方經典童話故事(見表二),包括:《白雪公主》、《灰姑娘》、《醜小鴨》、《小紅帽》、《賣火柴的姑娘》、《拇指姑娘》、《青蛙王子》、《三隻小豬》及《伊索寓言》;其次是中國經典文學(《西遊記》、《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及本地漫畫(《老夫子》、《牛仔》及《麥嘜》);更令人詫異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亦甚受小學生歡迎呢!

二十大最受歡迎書籍(表一)

排名 二十大最受歡迎書籍 數目 作者
1 哈利波特 451 羅林
2 多啦A夢 412 藤子.F.不二雄
3 十萬個為什麼 397 -
4 老夫子 335 王澤
5 西遊記 293 吳承恩
6 白雪公主 241 格林
7 灰姑娘 238 格林
8 三國演義 218 羅貫中
9 伊索寓言 191 伊索
10 醜小鴨 173 安徒生
11 小紅帽 170 格林
12 賣火柴的姑娘 170 安徒生
13 射鵰英雄傳 154 金庸
14 拇指姑娘 140 安徒生
15 牛仔 131 王司馬
16 神鵰俠侶 129 金庸
17 麥嘜 125 謝立文
18 青蛙王子 123 格林
19 水滸傳 122 施耐庵
20 三隻小豬 119 雅各布斯

最受歡迎書籍類別(表二)

排別 最受歡迎書籍類別 數目
1 西方經典童話 9
2 中國經典文學 3
本地漫畫 3
3 本地經典武俠小說 2
4 西方文學 1
資訊類書籍 1
日本漫畫 1

  從以上統計來說,我們發現兒童喜歡閱讀的圖書都具有以下特徵:

  (1) 兒童閱讀種類多元化:從統計數字來看,25,000本書中只有 451本是最多人看的,這反映兒童看書是不拘一格的。固然,潮流可以推動兒童閱讀,但事實是兒童並沒有大量集中某一類書籍,取向多樣化,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哪些圖書是較多兒童喜歡的;

  (2) 故事性強烈:從統計所得,兒童喜歡的圖書都有著相同點,無論是西方經典童話故事、中國經典小說及武俠小說都具有豐富及吸引力大的故事內容,令小朋友為追看故事而愛不釋手;

  (3) 故事強調正義感及好心好報:從小朋友喜愛的圖書來看,故事內容的主人翁大都很有正義感,面對困難亦無畏懼,縱使有很多險阻,最終亦能克服,勇往直前;好人有好報,壞人最後得到懲罰。這些故事完全能符合及滿足兒童成長期的心理需要;

  (4) 文字圖書仍是閱讀的主流:許多人表示現時兒童不再喜歡看文字書籍,但這是否反映了事實呢?從調查所得,兒童閱讀的圖書仍以文字為主流媒體,在5,000份問卷中,有小五的學生用了兩星期看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及《神雕俠侶》(是文字版而非漫畫版),閱讀一集《哈利波特》約花了四至五天(《哈利波特》只有文字版而暫時沒有漫畫版),誰再敢說香港兒童不愛文字圖書呢﹖問題是有沒有可吸引兒童閱讀的圖書而已!

  推動閱讀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人士努力燃起了閱讀的火花,然而,參與其中的兒童,他們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們採用質性訪談的方法,訪問了曾參與「我的閱讀約章」的四位同學,他們都是六年級學生,兩名是男生,兩名是女生;當中兩名每天看書二至三小時,另兩名每星期看書三至四小時。他們的談話可令我們進一步瞭解兒童對閱讀及閱讀運動的意見。

兒童對閱讀抱開放態度

   我們發現兒童閱讀的興趣十分廣泛,單從這四個個案來看,他們最喜歡的書籍類型有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生活閒趣、驚嚇小說和歷史故事等。兒童雖然有特別的喜好,但是他們對閱讀抱開放的態度,很願意嘗試看不同類型的書籍。

  當問及甚麼書最能吸引他們時,他們都說著重書本的趣味性,而這個趣味性會隨著年齡有所轉變,例如:受訪者年紀小的時候會喜歡看圖畫或童話式的簡單故事,到了高小,他們對文字和複雜情節的認受性會大大提高。他們多享受在閱讀中經歷不同的感受和文字所給予的想像空間,例如:「離奇、驚嚇、恐怖、開心、趣緻、要運用腦袋、想追下去」等。但別以為他們看書只為娛樂,事實上,好幾位受訪者都提出看書是為了增進知識,他們還會選擇看「改善寫作技巧」、「提高語文能力」、「從名人事蹟學習」、「自然科學原理」和「生活智慧」等書籍。

  師長的主流思想對選擇有益書籍種類有很大的影響,例如:麗珊的學校就「不准學生帶漫畫回校」,但有老師就不同意,他認為「不一定是漫畫就有害,例如:我屋企有漫畫孔子、漫畫荀子和四大發明,也算是有益的書。漫畫睇落容易學習,不會很死板。」事實上,兒童很認同閱讀對自己有益的道理,浩倫就稱「因為所有成功的名人,小時候都是看很多書的,所以他們才識很多事物,我也要傚法」。但他們不會限定書籍的種類,而是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去發掘看書的樂趣。

兒童是主動讀者(active reader)

  在訪問中,我們發現兒童並不是被動地吸收書本的內容,而是主動的選擇和詮釋書本的意思,以達至自己的期望。其中最有趣的是,師長會恐怕兒童因接觸一些不良讀物而學壞,便用不同方法去禁制某些讀物。但我們發覺當兒童能自主地閱讀時,他們會很有意識地從讀物中為自己揀選有益和有幫助的內容。其中浩倫自言自己因未到適合年齡,所以即使想,也不去看愛情小說,卓權就指自己看歷史書,會避免看太多關於奸臣的故事,因「怕看得多自己也學壞」,但有時看了一些「古惑」的故事時,反覆思考後卻有不同的觀感,認為可以將那些「古惑」主意轉化成「聰明」的妙計,用在日常生活中。

  另一位受訪者美儀喜歡看一些刻劃現實生活的小說,題材觸及一些醜陋的事實,例如:家庭暴力、反叛青少年等,但她會抽取書中正面訊息來勉勵自己,她說「(書中)有些細路好壞都可以變好,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從以上可見,只要平時有適當的德育教育,兒童是有能力去判斷讀物是否有益,他們亦參與和決定讀物對其造成甚麼影響,而不像主流論述中所說的被動地受到「污染、荼毒」。

自由度愈大的閱讀計劃成效愈好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方法去推動閱讀,但從個案中發現,閱讀計劃愈是強迫性、愈多限制,兒童便愈抗拒;相反,若閱讀計劃是非強迫性的、沒甚麼限制的、獎勵性的和形式多元化的,兒童會更積極參與。例如:美儀就不太喜歡學校的閱讀計劃,因為「寫報告有規定字數,要不停作些字出來,最慘是如果分數低於77分就要重抄」,另外一位受訪者麗珊的學校也強制學生參加閱讀計劃,他的意見是「有些同學唔想做又要做,不是很好,我自己也覺得好無謂,因為我反正有好多感想,可以寫好多東西,但那個報告要求好短,根本不夠位置。」可見限制太多的計劃,一方面令動機不大的學生對閱讀更沒興趣,另一方面又滿足不到想多寫感想的兒童,兩面不討好。

  另一位受訪者浩倫卻很欣賞學校的閱讀計劃,因為計劃很自由,不一定要交報告,但他就每次都會做;他說「閱讀計劃最緊要給我們自由,不限制我們看甚麼書,也不要像交功課般強迫」。卓權也很認同鼓勵閱讀最緊要重視兒童的興趣,他說「最緊要自己有興趣,校內的閱讀計劃沒有特別規定,都要靠同學自律,其實計劃推廣了一段時間,大家都應該懂事,自動自覺去做。」卓權的意見再一次證明只要學校將正面的訊息傳給學生,他們是會自覺去嘗試,可一旦學校的姿態強硬,學生反而會卻步。

互動式的閱讀計劃成效大

  學校的閱讀計劃不外乎要求學生看書、寫報告,看書愈多獎勵愈大。這種獎勵式的方法雖一定效用,但卻多只吸引到已經有閱讀習慣的兒童,令他們看更多的書,但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兒童則沒有太大的作用。從訪問得知,只要能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他們便會自己繼續讀更多不同的書。究竟甚麼因素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呢?似乎不是一張獎狀,而是兒童身邊的人和事。朋輩間互相影響的力量可以很大,如美儀以前不喜歡看書,但因為一位同學的關係,便愛上看書,她說「我媽媽講故事講得很生動,但我始終沒甚麼興趣,直至我遇到Christy,她很喜歡看書,又鼓勵我,又解釋給我聽如何好看,我便開始愈看愈多。」

  另一位受訪者表示父母幫助他建立閱讀習慣,有很大功勞,他說:「媽媽會幫我借書,爸爸會陪我看書,又會和我討論偵探小說的情節,引導我思考。」有趣的是,家庭的鼓勵不一定單向地由父母引領子女,麗珊說:「其實我鼓勵他們還要看多點,他們曾嫌本書的內容長,但我看完後告訴他們本書好好看,他們便拿來看。」另一位受訪者浩倫稱學校那個鼓勵親子伴讀計劃很有效,自參加了之後,多看了書,因為「原來和父母一齊看書很有樂趣,大家可以一齊討論書中的情節。」原來,雖然閱讀看似是很個人的活動,但它也可以是一個群體的活動。訪問中我們發現透過推動閱讀交流,或與一些活動結合,就會令閱讀的氣氛更為濃厚,令成效事半功倍。

兒童閱讀後喜歡分享其感受和得著

  傳統的閱讀報告多為幫助讀者整理書本的概要及訓練學生從書中歸納作者的意思及發表讀後感,訪問中我們發現兒童傾向支持非強制性的閱讀計劃,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兒童其實很需要一些空間去發表或和他人分享他們閱讀後的感受和得著。而在各種不同的分享形式中,兒童似乎比較喜歡透過說話或畫畫來表達。

  浩倫說:「你看了一本書,你不用放在心裡,可以說出來。甚麼形式也可以,我喜歡在分享會講出來,因為可以誇張一點,你講得投入時會愈講愈興奮,寫要準備,比較麻煩。我有興緻時也喜歡畫畫,自發性地給老師和同學看。」而卓權則會主動向同學拿意見,問他們甚麼系列的書好看,互相交流;他喜愛歷史,雖很少寫讀後感,但會記錄一些歷史資料。麗珊學校的閱讀計劃是強迫性的,她就希望學校可以請家長來跟同學一起討論、閱讀。由此可見,兒童很渴望發表他們的讀後感和看法,但不是要被評分,而是需要他人認真的聆聽、分享和交換意見。

總結

  是次研究的結果,讓我們更瞭解兒童的閱讀喜好及對推動閱讀的意見,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在推動閱讀時,可否嘗試從兒童的角度及立場來思考,我們要讓兒童的喜歡閱讀,讓閱讀發揮想像及思考;而非在放學後,要兒童閱讀由老師及家長指定的讀物,還要打上分數;強迫推動閱讀,換回來的將會是敷衍了事的回應;待他們到了可以自主的時候,便會出來反抗,對閱讀造成更大的抗拒感。希望大家在推動閱讀的時候,靜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讓閱讀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為香港小童群益會督導主任)

  有時,一本適時的好書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或者成為他的指路明星,確定他終生的理想。

米哈爾科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