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2005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英語教師暑期新西蘭學習有感 文•黃惠婷

  二零零四年暑假,筆者有機會代表學校參加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澳門大學與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協辦的「英語教師暑期學習課程」。在為期三個星期的學習日子裡,讓筆者對教育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在此願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感想,希望能帶給各位同工一點思想上的衝擊。

  澳門的教學環境很特別,作為一位老師,平日要面對著好幾十人的一個班,為了維持教室的秩序,往往都會疲於奔命地跟教學進度表玩追逐遊戲。下課後又被一堆堆的作業淹沒,這些都彷彿成為了本澳教師的寫照。但是,繁重的工作量是否就等同於教與學的成效呢?儘管老師們施盡渾身解數,而我們的學生是否就真的學會呢?透過這次「取經」,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目的並不在於老師能教多少,而是在於學生能學會和掌握多少!

  因著學校的規定,許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寫幾篇作文、讀幾本名著;但可笑的是,老師們連讀、寫的方法和技巧都沒法從密密麻麻的教學進度表中擠出半點時間來講授,而學生往往就在被「期望」已知道這些方法和技巧的情況下去完成這些「任務」。儘管老師們深知問題所在,但礙於學校政策而不得不這樣要求下去。要教的東西實在很多,可是時間是有限的,老師要完成課程,達到學校要求,就只好跟時間競賽了。

  目前,本澳主流的教學方法,仍然沿用著傳統的「上傳下受」方式,學生只是被要求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內聽老師講課。但長此下去,我們的學生便會在這種被動的學習氣氛感染下,變得越來越懶惰,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等候老師給予的標準答案。於是,此消彼長,對於探究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便會變得越來越弱。他們彷彿已經不懂得如何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如何去拓展自己的世界。同時,對於自己的要求亦越來越低,甚至,不會理解來學校學習的意義何在!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好嗎?」在新西蘭上課期間,我不斷反覆思考這個問題。課程中,「批判性思考」和 「歸納探究學習法」一再被異地的教育專家提及。我想,這些正是我們學生所需要的。常言道:「受之以魚,不如受之以漁。」引起學生對週遭事物的好奇心,引領他們去尋找答案才能真真正正達到教學的目的。

  我們的學生真的很急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分析能力。我想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從實踐中學習。如果學生總是被要求討論和提出他們的想法,相信要培養他們思考、表達和整合的能力並不會是難事。

  在觀課的過程中,新西蘭的學生總沒有對與錯的答案,老師只引出幾個重點以激起學生們的討論。這些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勇於表達自我見解的觀念;不僅如此,他們更因此訓練出洞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之下,本澳的學生都是靜靜地坐著聽老師如何去分析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從來沒有參與的份兒,這無疑是建立良好學習模式和培養分析能力的一大屏障。

  對於本澳學生來說,使用或練習英語的環境和機會是相當缺乏的,甚至曾經有同學跟我說,英語是個用不著的語言。的確,即使不懂這個語言,他們仍然能夠生存。但是,作為一位英語教師,我想除了教會學生英語的語文知識外,更應該讓學生明白到,外語學習者同時亦應肩負傳承和傳遞中西文化的使命。利用語言這個工具作為灌通中西文化的橋樑,這才是英語教師更重要的職責。

  時移世易,今天的老師在思想上亦必須趕上發展的步伐,好的老師在教學上總會懂得如何收放。作為教師,我們的工作應該是引領學生去自我探究、學習和發掘新事物;而我們的角色亦應該是「學習的指導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

(作者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教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