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2005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e世代教師專輯
>> e世代教師的機遇和挑戰
        專訪鄭燕祥教授
本刊記者.黃志榮 余巍

鄭燕祥教授是亞太教育研究學會會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總監、教授,兼任亞太教育領導及學校質素中心主任。鄭教授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銜,曾任學校教師、副校長、顧問、研究員、大學教授,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均有廣泛而豐富的經驗。著作甚豐,發表論文180餘篇,如《學校效能與校本管理:發展機制》等學術專著14本,部分著作更翻譯為多國語言。

記:e世代的教師面臨哪些挑戰?

鄭:隨著社會的急劇變化、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教育質量的要求將不斷提高。而教育改革是回應社會追求高質素教育的必然回應,因此世界各國均會投入更多的資源,推動各種教育改革的工作。在教改的浪潮中,教師需要不斷面對教改提出的新挑戰。

記:教改既然無可避免,怎樣才能重新檢視「教改」、「教師」和「資源」三者之間的關係,為教師騰出更多空間?

鄭:如果我們重新檢視「教改」、「教師」和「資源」三者的相互關係,會發覺投放在教改的資源往往沒有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反而令教師的工作更繁重。為了配合教育改革,教師需要不斷進修,例如學習新的課程、資訊科技、提升語言能力、試驗新的教學法等。政府為了落實教改而撥出的額外資源,往往集中投放在硬件和教師培訓課程等方面。但我們要知道,不論是學校工作的空間還是工餘的私人空間都是有限的,雖然港澳地區大部分老師都十分敬業,也習慣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但若工作空間長期不斷膨脹,私人空間不斷壓縮,最終會造成教師不堪負荷,形成沉重的工作壓力。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2004年發表的教師情緒報告,香港有25.2%教師患上情緒病,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教改是必須的,但教師是否有足夠的精力應付教改提出的各項措施,是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成功的教改政策一定要考慮各項政策對教師工作量的影響,以免出現資源錯配的情況。

我嘗試用一個圖說明這個資源錯配的問題,回顧那些出了問題的教改個案,政府投放在教改的各種資源,而教師也投放了時間和精力,但老師並沒有直接享有那些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改革的空間。若要重新檢視「教改」、「教師」和「資源」三者之間的關係,資源需要更多地直接投放在可以幫助老師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些增加老師負擔的教改措施。

記:除了確保教師的空間外,教師在實施教改時還應考慮哪些問題?

鄭:在進行教改時,為避免走進一些誤區,政府和學校有兩件事需要優先考慮。其實很多地方的教改都很容易走進一個我稱之為「家家煉鋼」的誤區。內地大躍進時期的「家家煉鋼」政策,雖然成功地調動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但是土法煉鋼並不符合現代化工業社會的生產原則和成本效益,最終注定以失敗告終。一些教改措施,如推動資訊科技教育和開發校本課程等,原本是很好的教改理念,但是當很多老師都在興致勃勃地重複開發課件或製作教材,這樣可以促使學校都有一些東西可以拿出來展示,可事實上既令寶貴的教育資源浪費了,亦導致老師在沒有得到充分支援(技術、心理學等方面)下付出額外的精力,然而教學的實質成效並不顯著。因此進行教改時,政府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意向,哪些事情由中央統籌去做會更有成效;而學校方面也不要給老師太多不必要的壓力,避免前線教師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一些重複而且低效益的事情裡。

第二個教改的誤區是把精力花在教改周圍的東西,因而忽略了教改的重心。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教育理念,例如資訊科技、多元智能、協同教學、校本管理等,但學校和教師是不可能每套理論都要學、都要用,反而更應該抓住改革的重點。在東亞地區,我們教改的核心應該是什麼?我認為傳統的東亞地區教學較為傾向以學科和教師為中心,現在改革的重點應該循序漸進地朝著以學生為中心和多元能力方面的改革,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多元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成為自主的學習者,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現在很多學校的教改,動用了很多人力物力在做一些教改核心以外的周邊事物。用投資來做一個比喻,其實很多時髦的教育理念就好像科網股和濠賭股那樣,只會流行一段很短的日子;正如長線投資需要持有藍籌股,踏踏實實的教育改革應該集中在教改的核心問題上,大家都不應花太多時間在做一些在教育核心以外的邊緣事情,因為這樣往往會吃力不討好。

總括來說,以上兩個議題其實本質是相同的,就是教師要重新檢視教改的基本目的。改革為了什麼?改革就是為了學生可以學得更好,懂得自主學習,成為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教師的工作既要抓住教改的重心,亦要避免把資源花在邊際效率不高的活動上。

記:e世代的教師既然要面對教改帶來的挑戰,他們自己本身應具備哪些特質?

鄭:我覺得教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態度,要喜歡教師這份工作。第二要具備善用各種教育資源和工具的能力,比如良好的應用資訊科技能力,是e世代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第三要對學科知識有深入而透徹的認識,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就是教師要具備與人相處和溝通的能力,包括與上級、同事、學生、家長和其他持份人之間的溝通。

若讀者希望進一步瞭解鄭燕祥教授的觀點,可參閱他的著作或瀏覽亞太教育領導及學校質素中心網頁:http://www.ied.edu.hk/apcelsq/new/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