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2005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教育研究
>> 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之轉變
文•施雪州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使教師由“教學”轉變為“導學”,教師的角色也因此從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指導者、課程教材的執行者、教育的管理者轉變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知識體系的建構者、課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際關係的藝術家。為“扮演”好教師的多重角色,發揮其“導學”的作用,處身語文教學前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適時地更新教育觀念,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跟蹤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完善自我,以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求。

  隨著新基礎教育課程在全國的全面實施,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化和政策的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形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亦隨之改變──由過往以教師為中心、課堂面授為主的傳統封閉教學模式,逐漸轉變成由教師“導學”、學生自主學習的開放教育模式。

一、教師角色轉換的必要性

 (一)回應未來對教師角色轉換的訴求。長期以來,教師由於受傳統教育的思維定勢和習慣心理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三中心論”,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學習者被禁錮在課堂上學習書本知識,被動地接收知識,傳統教育觀也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誠言 “教學生五年,為學生想五十年,為國家民族想五百年”,基礎教育除了應該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更應該著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發掘學生的潛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須注重怎麼教外,還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怎樣令學生學,讓學生習得終身學習的本領,這需要教師具備更高層次的教學能力。只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適應未來教育需要。

 (二)時代的發展呼喚教師角色轉換。在過去,一個學生在十多年的教育中學到的知識,幾乎可以終身受用,然而如今學生有著豐富的獲取資訊的渠道,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每個人都面臨著無數的資訊選擇。教師不只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

 (三)課標實施呼換教師角色轉換。面向素質教育、基於資訊技術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其總目標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借助自己原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並使之成為一種思索活動。因此,課堂教學要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即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和獨立思考的環境。為了令新課程得以順利地實施,教師角色轉換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意味著教師的真正功能將更加凸顯,即教師將由品德培養者、文化知識傳授者、課程教材執行者,逐漸轉變為未來生活設計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課程教學研究者。

 (一)品德培養者轉變為未來生活設計者。現在的學生普遍感到孤獨寂寞,本人總是積極開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鼓勵他們在課餘時間養成閱讀中外名著和當代最鮮活的人文書籍的習慣,讓他們通過文學著作打開一扇扇文明、文化的窗口,擴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充實精神營養,完善人格,最終讓這些人類文化精華轉化為他們自己人生的火炬,也使他們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播者、創造者。

 (二)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教師應從文化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角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資訊。除此之外,教師更是學生的學習顧問,俗語有云“四兩撥千斤”,教師的點撥需要建構在一些點子之上。例如我雖不止一次教過蘇軾的《水調歌頭》,每每我說這是中秋詞中極品,特別是其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已成為千古名句,可是從學生的臉上卻看出他們的感受很淡漠。的確,他們沒有經過離別相思之苦,哪能體會詞中那深刻的內涵呢?因此我側重講解蘇軾兄弟的情深,以及他的人生遭遇這兩點。在讓學生充分發表其對蘇軾以及對該詞的瞭解認識後,我列出下面這一組數位(1036-1107)、1057、1061、1070、1071、1074、1076,由於學生不知老師葫蘆裡賣什麼藥,精神為之一振,於是我對照這一組資料輕聲講解起來,並一一板書:西元1036-1107年為蘇軾的生卒年。1057年兄弟倆同榜中進士,蘇軾赴鳳翔就任,弟蘇轍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哭到鄭州西門外。1070年蘇軾在京城因與王安石新黨政見不合,又遭王安石同黨謝景溫的誣告,蘇軾不屑自辯,自請外任。1071年,兄弟兩人在安徽穎州一別後,至寫作本詞時,已整整七年沒見面了,由此可見,只比弟弟年長四歲的蘇軾,是多麼想念弟弟啊,他以曠達的胸襟和樂觀的精神來排遣這思念之苦,這也可從詞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看出,借著介紹作者生平這個點子引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三)課程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在傳統的教學中,課程作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是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設計的,在新基礎教育課程中,教材也發生了變化,其權威地位被打破,從教學唯一依據轉變為教學的依據之一;從不容置疑的知識權威轉變為僅供參考的知識載體;教材內容從分化、封閉、固定,轉變為綜合、開放、變化。如教《曹劌論戰》第二課時,若按照教學參考,總結時將會是這樣:課文用對比的手法,以魯莊公之愚昧昏庸,反襯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卓越的指揮才能。但今年本人於總結時重新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這樣評價魯莊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真是一個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任用平民曹劌,也不可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一石激起千層浪,於是我趁機引導,“現在我們對魯莊公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你認為哪一種比較有道理,請結合課文、歷史和社會知識來說明理由?”於是學生紛紛重新審視課文,並以課本的語句為本,結合一些課外的知識,得出一條又一條魯莊公並非昏庸的理由,有人說他善問,一問就能問到妙處,作為一國之君,能如此不恥下問,實在是今天我們的一些領導同志的榜樣;有的說他禮待下士,與曹劌同坐一車,聽其教導,用其計謀細問緣由,這實在是歷代君王少有的行為;有的說正因為魯莊公慧眼識英雄,曹劌才能夠脫穎而出。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讓學生成為積極的思考者,讓思維在問題的天空進行一次自由自在的飛翔。

 (四)教育管理者轉變為人際關係的藝術者。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往往是教育管理的代言人,容易造成師生主從關係、不平等的權威和依賴關係,而學生個人普遍存在的獨生子女自私驕傲的習氣,也會影響彼此的交往,(1)指導學生人際交往,設計利用學校播放的中學生禮儀禮貌錄影片,著學生寫作題為《誠實與虛偽》、《談談寢室裡的人際關係》、《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等的議論文,這不但能讓學生認清正確的交往態度,優化班級的人際關係,又能激發議論文寫作的材料,提高寫作能力。(2)進行心理衛生教育,設計“心靈的散步”,以日記的形式,宣泄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學習生活狀態。

三、教師角色的轉換只有順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才能成為現代社會中合格的新型教師。

 (一)觀念轉變到位是完成教師角色轉換的思想基礎。作為從事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要適時地進行“角色”的轉變,並清楚意識到現代教師的職責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

 (二)完善教師的知能結構,成為職業型的專家教師。當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日益融合,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能力結構的教師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三)完善教師的人格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現代教育學對教育本質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個人對學生最具教育意義,當中所指的並不是指客觀的知識傳授,而是教師自身言行舉止,只有具有和諧人格的教師才能造就一代人才。

 (四)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成為學生學習的“活水源”。現代資訊社會日新月異,知識迅速更新,學校所獲得的知識不能適應人一生發展的需要,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應該強化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處身當今的資訊時代,傳統教育面臨根本性的挑戰,教育衍生出新的特徵,教師也必須從傳統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扮演新的角色,這是時代發展、教育發展的必然。

(作者為浙江省平陽縣鼇江四中教師)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光明日報》2001年6月15日。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國教育報》2001年7月29日。
(3)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者(2001年)。《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
(4)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門題研究課題組編(2001年)。《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5) 霍力岩。《教育的轉型與教師角色的轉換》。《教育研究》2001(1)。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