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2005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e世代教師專輯
>> 專訪本澳專家學者
       談說e世代教師
本刊記者•黃志榮 余巍 尉鳳君

戴定澄

「e世代的教師肩負了深化、拓展及提高澳門教育質量的重任,教師把工作視為自己所喜愛,而不只是一份只求領取薪水的職業,這樣既有利教師於教學中發揮所長,也能樂在其中。 ─ 戴定澄」

  簡介:戴定澄教授現任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教務管理委員會主席,兼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任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戴教授曾創作音樂作品百餘首,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評析文數十篇,公開出版音樂專著三部,並屢獲獎項。

  戴教授認為,e世代是現代化、多元化、高速發展的年代,作為e世代的教師,其責任更是任重道遠,除了須具備原有的基本素質外,還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一、會學習─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教師一定要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因此須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自我提升;
二、會工作─教師要以「埋頭推車、抬頭看路」的精神,踏踏實實地工作,熱愛工作,以平常心去看待工作上的挑戰;
三、會生活─教師不應將工作和生活對立,而是將工作看成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並享受工作的過程;
四、會處事─年輕教師有時會碰到一些看上去困惑的矛盾,不應把問題看成彼此的對立,而應從另一個角度,把它看成是事物間關係的一種,客觀平和地去看待、處理問題。

  戴教授認為e世代的教師在處理教學的問題時,如果遇到一些衝突,應盡可能取得適當的平衡點,如:
一、傳統與創新─教學時既要學生有紮實的基本功,也要在基礎上提供空間,讓他們發揮創意;
二、理論與實踐─既要教會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學與研究─教師的工作不只是教學,更應透過對教育問題的研究,不斷提升教的質素,在研究的領域中爭取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發展。

  戴教授認為,澳門教育的發展正處於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政府正在進行的澳門教育制度法律檢討、師資隊伍質素的不斷提升以及經濟的蓬勃發展,都為澳門教育的不斷改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澳門要發展成為國際化都市於文化上的要求,跟現階段的發展相比較,教育的現狀尚存有不少的空白有待填補,因此,e世代的教師肩負了深化、拓展及提高澳門教育質量的重任,教師把工作視為自己所喜愛,而不只是一份只求領薪水的職業,這樣既有利教師於教學中發揮所長,也能樂在其中。

  最後,戴定澄教授冀望正在大學學習的準教師和新入職的年青教師,要努力學好作為一位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在學習和教育工作的崗位,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持續不斷地追求卓越,成為一位更稱職的e世代教師。

謝建成

「e世代教師應要有宏遠的眼光,以新的思維、能力和態度,對社會現象以致整個世界進行觀察、質疑、思考、判斷、理解、調適,這有助個人重新建構知識。── 謝建成」

  簡介:謝建成博士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教授教育概論、教育管理及行政、課程與教學理論等科目。謝博士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從事之研究包括教師發展、教師培訓、教師效能等。

  e世代是一個新名詞,每一個人都可以詮釋這個名詞,賦予它新的生命。人們對於「e」字的聯想,可能會跟電子、電腦資訊有關,謝教授表示,雖然電子產品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我們需意識到這並不是唯一的部分,更不是支配我們的東西。謝博士認為,e世代教師的定義可以用模糊邏輯(fuzzy logic)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即因應不同的教學對象,以自身擁有的資源回應現在及未來可能的訴求,從而決定採用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謝博士指出,教師培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演作為本(performance-base)、能力為本(competence-base)以及建構為本(construction-base)。傳統的職前教師培訓往往偏重於前兩者,即教師先是懂得施教,然後發展到提升自己的學養( 學科知識、專業知識 ),換句話說,就是教師由最初的知識傳授者成長為知識的擁有者,而達致以建構為本的教學模式,可謂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願景,亦即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

  根據謝博士的分析,現時澳門的教師培訓主要是以前兩個層次為主,而第三個層次則要求教師在取得實際的教學經驗後,以個人自發尋求自身的專業發展,從而配合學校的發展和回應社會的訴求,也就是說,e世代教師應要有宏遠的眼光,以新的思維、能力和態度,對社會現象以致整個世界落實觀察、質疑、思考、判斷、理解、調適,這有助個人重新建構知識的能力。謝博士認為,教青局去年推出的校本培訓資助計劃,剛好迎合了本澳教師專業成長的實際需要。

  他更指出,現時本澳的教師培訓工作可以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本澳的高等院校所開辦的教師培訓項目仍不是很全面,但配合學位後教育證書等課程,可以成功地將本地或外地唸大學的年青人培養成稱職的教師,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

  教育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工作,教師除了育人之外,對國家、社會及民族都有極大的承擔。他亦勉勵有志投身教育工作的年青人先要有樂於承擔的意願,因為教育並不是一門求「世間財」的工作,而是一門帶給你「世間樂」的工作,因此有志加入教師隊伍的年青人應有勇於承擔的精神,並做好心理準備去接受一個終身學習的歷程,因為離開大學校門並不代表學習的終結,而是另一個學習的始點,正如屈原在《楚辭》中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終身的修煉乃教師不可磨滅的信念。

蘇輝道

「e世代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勇於接受新的挑戰,而且要有一個永不破滅的夢想: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渴望成功,且具備取得成功的潛質和能力。── 蘇輝道」

  簡介:蘇輝道(Alejandro Salcedo)神父現任澳門聖保祿學校校長、教師培訓工作協調諮詢小組成員。蘇神父出生於西班牙,精通西班牙語、英語及中文等多國語言。蘇神父在英國取得教育碩士學位,現為澳門高等校際學院教育哲學博士研究生;亦曾在道明會轄下之香港、澳門等多個教育和社會服務機構工作。

  蘇輝道校長認為e世代教師的特質可以追溯西方「教育」一詞的原意,拉丁文educare有「引導」和「誘出」的含意,也有發展內在潛能和開拓思想的意思。按照這個定義,澳門目前的教師培訓並未能完全迎合新世紀教師的需求。現時一些完成職前培訓的教師,仍以傳統六十年代文法學校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如死記硬背、單向灌輸等,按照現代的教育理念,這種教學模式已不合時宜,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思考,與其他學生共同合作,以及勇於思考和創新。

  教學並不是只有粉筆和灌輸。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擁有大學學位的人都能當教師,其實這個觀念是極之錯誤的,教學工作其實是一項專業。教師既是學生的良師,也是他們的知己;既要改革年青人的生命,也要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的接班人。傳統的東方教師過於偏重知識,忽略了過程;而傳統的西方教育則偏重過程,忽略了知識。e世代的澳門教師要融會貫通傳統中西方教育的優點,除了懂得「教什麼」外,更要學會「怎麼教」。

  蘇校長認為教育暨青年局過往幾年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若要全面提升教師的素質,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本澳現存的多元化教育體系中,學校之間缺乏統一的願景和目標,因此教師培訓機構在設置培訓課程上存有不少挑戰。他也表示目前的職前教師培訓可從以下幾點為改進的意見:

一、 職前教師培訓應屬於教師整個持續學習歷程的一部分;
二、 要清晰地釐定整個地區的職前教師培訓目標;
三、 培訓的內容應配合學校的實際發展需要;
四、 職前教師在培訓期間應該能得到校內資深教師的指導。

  蘇校長認為,本澳職前教師的培訓應有更完整的規劃,而目前職前教師在三或四年的學習期內,進行兩、三個星期的實習根本不足夠,稱職的教師至少要有一年的在校實習經驗。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既具備教學所需的知識,也能透過親身體驗,學會與家長、學生和同工溝通的技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深入瞭解學校的目標和文化,並在資深教師的指導下成長。

  e世代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勇於接受新的挑戰,而且要有一個永不破滅的夢想: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渴望成功,且具備取得成功的潛質和能力。

  最後,蘇校長引用荀子《儒效篇》中的一句話作為總結:「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陳既詒

「e世代的教師要以終身學習為目的,具備終身自我成長的理念,追求知識創新,開發人的自我價值,教學兼顧人文科技,推展全人教育,以充分配合社會對教育的期望與需求。── 陳既詒」

  簡介:陳既詒先生現任聖若瑟教區中學教務主任,澳門教育促進會會長,特區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陳既詒先生在澳門教育界服務五十餘年,桃李滿門,2003年獲特區政府頒發教育功績勳章。

  陳既詒主任認為,在21世紀這個e世代裡,教育改革將風起雲湧,教師必須提高自我終身學習的熱情,通過自我評鑑,促進自我成長,把教師修養建立於「以生為本」和「仁者愛人」這兩個理念上。教師要彼此合作,互相尊重;教學則須兼顧人文和科技,推展全人教育,把素質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完全人格為主要目標,讓學生完成「自我認識」與「文化知識」的綜合課程階段後,走進「自我實現」(人性的教育)的階段,最後發展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此外,開發行動研究的能力,亦是e世代教師應具備的特質之一。教師必須本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決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從而做一個 e世代教育改革的實踐者。透過電腦網絡,把校園資訊系統、圖書館系統、電子佈告欄、資料庫等資訊公開,與他人交流及共享資源,共同承擔知識管理的任務。

  在教師培訓方面,特區政府近年舉辦了很多培訓課程。而隨著e世代的來臨,教師必需創新教學技巧,推行創思教學,對學生進行多元智能培訓,制定多元評量基準。同時,預見將來社會對教師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使用資訊技能設計課程、向外獲取資料、研究協同教學、利用多元化媒體教學、實行多元化評量、教學自我評估及同儕評估等方面都有加強的必要。

  陳既詒主任認為,學校是教育體系的中介人,教師則是社會輸入教育體系的人力資源。社會把教育目標、內容及人力物力輸入教育體系裡,經過內部運作後,教育體系後再向社會輸出受教育的人。期望接受教育的人在學到了基本知識後,在智能、體能、思考和判斷能力都是進步的,價值觀能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展,待人處事的態度和工作動機也是積極的,對社會文化傳統有著承受和發揚的使命感,這樣的人在經濟、社會、政治及文化等方面,都能更有效地為己為人謀求利益。因此,一位e世代的教師要以終身學習為目的,具備終身自我成長的理念,追求知識創新,開發人的自我價值,教學兼顧人文科技,推展全人教育,以充分配合社會對教育的期望與需求。

  對於有意投身教育工作的年青人,陳既詒主任指出教師的職責是「教人」,而不只是「教書」,老師應該瞭解學生身心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獲取知識的指導,協助他們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成長。教學必須向著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個教育目標前進,實事求是,在「教書」和「教人」兩者中取平衡點,才是一位稱職的教師。陳主任引用張載的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不但概括了一位盡職教師的抱負,也是每一位教師的使命。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