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教與學 閱讀伴成長 管教有方 家長心聲 親子身父母心 父母加油站 社工隨筆
好書推介 親子Q&A 童心童話 親子遊戲 親子網站 知法守法 百分百親子漫畫 活動推介

孩子發燒了?


仁伯爵綜合醫院兒科及新生兒科主任
李佩儀醫生

相信不少家長在自己的孩子發燒時,都曾試過手足無措,不管孩子年紀小抑或已長大入學。每當遇到孩子生病時,家長都會驚惶失措,忘記了上次看病時醫生囑咐你怎樣去處理。

究竟發燒對孩子來說是否一件很嚴重的事呢?發燒時間過長是否會引起燒壞腦呢?

每一個人一生中肯定經歷過不少次的發燒,不管任何年齡亦會遇到,那究竟我們怎樣才能避免發燒呢?是否不發燒的病就代表輕症?事實並非如是。

首先我們先了解發燒是什麼一回事?其實發燒是我們身體的一種抗病反應,它的出現,表示我們的身體受病原(細菌、病毒等)的入侵,而身體在調動我們的防禦系統來抵抗疾病,就好像一個國家在調動軍隊去打仗,抵抗侵略者一樣。實質上發燒是有助我們的身體抗病,盲目的拼命去退燒,只會增加身體的不適,或會引致其他的併發症,如虛脫等。生病時若不發燒並非好事,可能是因為身體的抵抗力太差,免疫反應不足,此種情況常見於新生兒、年老體弱或長期病患者。因此,對於這些病人就不能單純根據發燒來判斷病情。
既然如此,孩子發燒時應怎麼辦,應替他退燒抑或不理?

孩子生病不去理會,肯定是不對的。但如何處理發燒,幫助孩子的疾病盡快好轉,首先要判斷孩子是否發燒。

量度發燒應使用溫度計,不應用手去觸摸來判斷,因為用手很多時會判斷錯誤的。例如你試試用手拿完冰凍或燙熱的東西,再放在孩子身上,會否覺得他的體溫有不同?用溫度計除了可了解是否發燒外,亦可準確知道發燒的程度(體溫的高低),來判斷疾病的嚴重性。

一般來說,正常的體溫在一天之中會有起伏,早上起床時最低,下午黃昏時較高,波動可達1oC左右。用溫度計量度體溫,可用口探、腋下探或肛探。近期因非典型肺炎而使用的紅外線探額頭溫度,只能粗略的檢查,準確度較低。體溫計測量較準確。口腔溫度一般超過37.5 oC以上、腋探溫度超過37 oC以上或肛探溫度超過38 oC以上,可稱之為發燒。小孩的體溫可因代謝旺盛而出現比成人略高,同時亦會容易受環境影響而體溫升高:如天氣太熱;運動後;水份不足;脫水等也可令體溫短暫升高,但一般不會太高。

當孩子發燒時,是否一定要給予退燒葯?不一定。前面曾說過發燒是身體的一種防禦反應,除非發燒時引起不適:如頭痛,疲倦或有抽筋史的小孩,需要及時控制體溫,往往在發燒早期便使用退燒葯。但其他的小孩,若發燒時精神狀很好,又玩又吃也沒有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採用一些物理性的退燒方法:如減少衣服(或改穿鬆身的衣裳,方便散熱)、多喝水、沖溫水浴(切記溫水,不可用冷水),水溫可比平時洗澡時的溫度稍高一些,這樣孩子會感覺舒服一些,家長不用擔心水溫偏高,因為水溫怎樣也比發燒時的體溫低,一定可幫助降溫的。此外亦可用溫水擦浴(對不適宜洗澡的病孩),但切勿用冷水或酒精擦,因為冷水或酒精擦浴,除因酒精會引起皮膚過敏外,還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體溫更難散失,有些小孩反而會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

甚麼時候才用葯物呢?當孩子的發燒不能用物理方法來減輕又或發燒導致其感到不適,則可考慮給予退燒葯,但應避免打退燒針。許多時醫生往往在病人要求下給予打退燒針,其實退燒針並不是最好的退燒方法,因為打針是一種創傷性治療,需要令病人受痛苦,但並非最快速之方法。塞肛葯的吸收比打肌肉針效果更快、更安全,亦更少副作用。除非孩子有腹瀉的問題不宜使用塞肛,否則塞肛是一種快速且安全有效的方法。此外,有腹瀉的小孩,可考慮給口服退燒葯水。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牌子的退燒葯水實質上成份相同,切記不可使用與塞肛成份相同的葯水後再加用塞肛,這樣會導致葯物過量。

目前本澳有不少醫生在處方退燒葯時,除使用塞肛外,會再加上另一種成份的口服退燒葯。主要是因為不少家長對發燒此一症狀過度恐慌,有些甚至單純因為發燒,在同一日往醫院跑3~4次,這樣孩子無法休息,疾病又如何能早日康復呢?為此,醫生會多給家長一個選擇,其實當大家知道發燒是身體的一種正常的防禦反應,適當的發燒有利於身體抗病,這樣家長便不需急於要把燒退下來。

另外,家長要知道,退燒葯只是能把體溫降下,並不能把病治好的,疾病的長短是與感染甚麼病源,和身體抵抗力有關。故服退燒葯後,葯效過了,發燒仍可出現;假如發燒時間過長,超過3天,或發燒的第一天已有明顯不適症狀,家長就應盡快求醫。

許多時普通傷風感冒的發燒,第一、二天可能無其他症狀,醫生亦只會開一些退燒葯給病人,家長亦應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抵抗力恢復,不要因心急退燒而要求醫生多給予用葯,這樣只會增加副作用而對疾病毫無好處。

 

脊柱側彎症
脊骨神經科醫生
梁治強博士

(一)什麼是脊柱側彎


很多時候當父母為子女添置新衣服時,偶然會發覺新買的衣服或長褲,當穿上自己子女的身上時會有一邊長一邊短,或是一邊肩膊會比另外一邊高的現象,如有這種情況,首先要確定衣服的尺寸是否有問題,然後應檢視自己子女的背部,看看有沒有側彎或高低的狀況,如果有的話,你的子女就有可能患上脊骨側彎症。


我們的脊柱是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椎及尾椎骨組成,在側面看來是呈四個孤度(見圖一)頸及腰椎向前而胸椎及?椎則向後彎,但從後面看時脊柱是應成一直線(見圖二)脊柱側彎症就是當由後望向脊柱時有側彎的現象,當發生在胸椎時會導致肋骨囊彎形,而發生在腰椎時可令致盤骨邊高邊低,令雙腳產生「長短」的現象。

  圖一       圖二

(二)脊柱側彎的成因及種類


大致來說它的成因可分為結構性和非結構性:


(1)結構性的成因是由脊椎骨的椎體,由正常長方形,因先天或後天的原因而變形,很多時變成梯形或斧形,導致變形的脊椎以上的椎骨位置傾斜而產生側彎。


(2)非結構性可再分為病變引起的及起因不明的
(a) 由於病變原因──例如:椎骨受感染,肺癆,腫瘤等病因而導致脊柱骨變形。
(b) 起因不明的──因先天性,遺傳或不知道原因,在脊椎骨體沒有變形情況下引致脊柱側彎,是最常見的。側彎起因,這情況往往是在兒童八至九歲之間開始,男女比例為一比九,即是九個女童才會有一個是男童,原因是一個有待研究的項目,所以身為父母者應對自己的子女多加注意,因為很多時候縱然有側彎問題,但未必一定有任何症狀或痛楚,所以如有懷疑應盡快帶子女檢查。

(三)處理及醫療的方法


當醫護人員懷疑小朋友有這問題時,會為他們作一個脊骨檢查,照一全脊柱的X光,然後會從X光片中量度脊柱側彎的度數,以用來協助斷定處理的方法(見圖三),以現時來說,在北美方面都可分為:(1)保守治療法,(2)矯形治療及(3)外科治療。

圖三


(1) 保守治療(側彎少於二十五度的兒童)包括為兒童作定期脊骨姿勢矯正及觀察側彎度的度數有沒有增加,及配以合適的醫療性運動。希望減少彎度的增加。


(2) 矯形治療(側彎二十五至四十度的兒童)──在這彎度的兒童可能會有輕微的症狀及明顯姿勢不平衡,這時候脊柱是有可能用矯形腰封或腳托來平衡及阻止脊柱繼續側彎,矯形的腰封及腳托皆需要度身定造,因為一定要完全合身才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


(3) 外科治療(側彎度數四十度以上)──在這情況下常會有痛的症狀,在四十度以上時多數需要做外科矯正的手術以減少日後的後遺症。以現時的醫療技術,手術效果比以前改善及進步很多,所以縱使是需要做手術亦不需過慮。

(四)脊骨側彎可否預防?


總括來說,除了是因病變而引起的側彎外,是沒有方法預防脊柱側彎的,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加注意自己子女的姿勢,盡可能要他們「企得正」及「坐得正」(圖四),不要「寒背」,多做運動及注意飲食,例如:多吃魚類、蔬菜、瓜果、高鈣食物例如:牛奶、芝士、豆腐等食物,至少當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時,萬一有問題也可以從容面對。此外,也要多注意他們身體的變化,如有懷疑就應找專業協助,作定期檢查或跟進,以保障兒童健康的成長。

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