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管教有方 知法守法 好書推介 親子身父母心 求助有門 閱讀伴成長 成長路
I.T. 漫遊 師生園地 家長心聲   社工隨筆        
“動” 出孩子的智慧
澳門心理學會
韓衛碩士

嬰兒期大腦成長與發展之速度極快,必須好好把握。根據專家之研究,一些基本能力之發展具有決定期,決定期過後再努力學習,往往事倍功半,或無法再學習,例如先天白內障的兒童,即使在成年之後經手術去除障礙物,也無法獲得正常之視覺能力。而嬰兒的智慧和能力之獲得也同樣是有決定期,必須在適當時間內按步就班地給予適當及充足之練習,才能獲得發展。

根據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之看法,幼兒之智慧發展表現在具體之感覺和運動能力上,簡單地說,幼兒越能利用五官去感知世界,越能運用四肢和身體運動去控制環境,就代表幼兒有越高之智慧表現。要如何協助嬰幼兒發展感覺及運動能力呢?家長必須要從嬰幼兒之發展特性去考量,嬰兒之感覺動運能力基本上是從肢體的上至下、從中心向四週、從大到小來發展。例如從嘴吧開始、才會到手、腳;從大肌肉運動到小肌肉運動,因此手臂運動會比手指運動來得早。因應這些特性,反覆讓嬰兒有充足的練習,才能啟發智慧發展。盡管是最簡單的動眼練習,讓嬰兒的眼睛跟蹤某些鮮明的物體,也是很重要之學習項目,動眼神經獲得熟練之後,嬰兒之探索行為將會從不自主運動變成自主運動,能自主地探索身體以外的事物。事實上,我們可從嬰兒表現的特性,大概可以看到他們先天就有一定程序讓他們主動學習,例如嬰兒經常把東西放進口裡,有家長因此而感到煩惱,並加以阻止。其實嬰兒在出生時,只有單一的感覺和自主運動能力,就是吸啜能力。試想像我們如果耳不能聽,眼睛不能看,手腳不能動的話,我們要如何了解外界環境呢? 我們只能用嘴巴去感知世界,這些反覆的嘴巴接觸,會讓大腦對不同物體之形狀、大小、硬度和觸口感形成概念。如果嬰兒沒有機會去進行這些練習,就會阻礙其智力之正常發展。其實家長怕小孩放東西入嘴巴的原因基本有二個,第一是怕不乾淨;第二是怕吞進肚子內。因此每天清洗及消毒玩具,選擇大小適中的玩具,排除了上述的危險因素,就能讓嬰兒有機會發展智能。嬰兒經反覆的練習就能對不同物體產生了概念,當其觸覺和視覺發育成熟之後,由於手摸到、眼睛看到、而且嘴巴碰到,先前嘴巴形成之概念會很快轉移到觸覺和視覺的學習上,因此會很快就獲得不同的感覺能力。這也就是所謂的「學習轉移」,就像我們學會開私家車後,再學貨車會比較容易一樣。只是家長有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讓他們學習。一歲之前的小嬰兒喜歡在地上爬,也有家長怕地板有細菌,而不讓小孩到處爬,這樣對小孩的空間能力和探索能力之發展也會產生一定阻礙,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如果能用爬的方式去對家居作探索,形成對環境的心理地圖,對其空間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無論是感覺或運動能力之獲得,均需要多次反覆的練習,嬰幼兒天生不怕沉悶,一些動作或感覺可以反覆進行,例如與小孩玩遊戲時,總是會不厭其煩地要求再來一次,結果來了上百次還是一樣高興,可見他們對於反覆練習的自發性要求十分之高。想一想我們作為家長,是否有提供足夠的練習給他們呢?一些我們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一點也不簡單,例如所有東西都會往下掉,而且會發出撞擊聲音,聲音之大小與物體之重量有關等概念,對於嬰兒都是很新鮮,他們也必須經過反覆嘗試和試驗才能歸納出這些原則來,情況就像我們去到火星,因為地心吸力不一樣,我們也需要反覆練習和嘗試才能獲得火星上自由落體之特性。因此看到小孩在反覆從事一些無聊的動作時,家長不應無理地加以阻止,例如小孩喜歡把東西往地上丟,甚至把玩具往地上丟,家長必須弄清楚小孩是否真得在鬧情緒,還是他們正在練習牛頓的自由落體定律。當小孩在往前丟東西的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必須要提供足夠的練習,使其獲得推斷拋物運動軌跡之能力。因此小孩丟東西並沒有任何問題,要教導的是在什麼地方丟,用什麼去丟,並且要提供在適當的時候,讓小孩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練習丟東西。例如讓他丟球,在海邊丟石頭等等。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有很多的運動和感覺練習,都需要家長細心去思考,往正面的方向去想,才能有效地協助幼兒的智慧成長。

因此總結一句,越豐富的環境刺激,越多的運動練習,是刺激嬰兒大腦發育的不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