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05年01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登門檻效應與目標分解法
      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文‧高傳智

  日常生活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一開始就提出較大的要求,是很容易遭到拒絕;相反,如果你要求較小,別人同意後才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較大的要求;相反,如果要求由小而大,人們比較容易接受,這主要是由於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時已經逐漸適應,意識不到在逐漸提高的要求時已經大大偏離了自己的初衷。這在很多的研究已證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存在。如以捐款為例: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則多倫多居民願意為癌症學會捐款的比例為46%;而如果分兩次逐步提出要求,首先請他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後,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願意捐款的人數百分比會增加了一倍。這是因為人們希望在別人面前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幫助別人後,再拒絕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如果這種要求造成的損失並不太大的話,人們往往會有一種“反正都已經幫了,再幫一次又何妨”的心理,於是,登門檻效應就發生作用了。

  “登門檻效應”不僅對別人,對自己也同時發生作用。名不見傳的矮個子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分別在1984年的日本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義大利米蘭國際馬拉松邀請賽意外地兩次奪冠,令人大惑不解。十年後,他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每次比賽前,我都會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注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一開始,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在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就這樣40多公里的賽程,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後輕鬆完成比賽。起初,我不懂這個道理,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的那面旗幟上,結果跑了十幾公里後就疲憊不堪,而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以上所述,證明山田本一運用的是“目標分解法”策略。

   其實,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利用“登門檻效應”的例子,如推銷員在推銷商品時,並不是直接向你兜賣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試用化妝品、試穿衣服的要求,等這些要求實現後,才提出購買要求;又如男士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也不是一步到位,向對方提出共度一生,而是逐漸通過看電影、吃飯等小要求來逐步達到目的。

   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和“目標分解法”,向教師、學生先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使每個人都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使用“目標分解法”,依著循序漸進原則,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教育引導,更見成效;那是因為教育教學的“登門檻效應”和“目標分解法”符合“最近發展區”的原則。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維果茨基把現有水平與潛在水平間的發展區域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應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通過一步步分解教學目標,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嘗到成功的喜悅,以“成功”來激勵自己,發揮求知的“內驅力”,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地創造更高水準的“最近發展區”,從而達到推動學生發展的目的。

(作者為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教育碩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