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gif (7518 bytes)匯聚力量提高教育質素

提高教育質素是政府、學校和家長的共同目標,問題是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其實,要達到這個目標,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大家的共同責任,必須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改善教育的目標。

根據歐美有關的學術研究,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合作,對提高學生的成績有極大關係,兩者的合作關係愈密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會愈理想。美國康乃狄克州 New Heaven 市一間學校學生學業成績原本很差,在校區內三十三間學校中位居倒數第二,而且學生行為問題嚴重,教師士氣低落,學生缺席率奇高,但自從推行家校合作計劃後,在兩年之內,學生成績竟然追上其他學校,學生的出席率甚至升至全校區第二,家校合作對改善學生成績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在歐美,學校與社會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綜合有關研究,成功的學校和校區,都有以下的共同特徵:

(1) 學校和社區共同建立一個關懷兒童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感到受鼓勵與支持,並能享用社區提供的資源,增加學習的機會。

(2) 學校採用開放的態度,鼓勵社區人士,包括家長,為改善教育質素提供意見,社區人士的意見被尊重及獲考慮,如不能採納時,學校或教育當局盡量提供詳盡原因。

(3) 學校和社區人士之間建立信任的伙伴關係,大家都以學生的利益為重,減少敵對及無謂的指責。

(4) 學校的課程盡可能有彈性,以適合學生不同的需要,特別是對有特殊需要或高危的學生。

(5) 學校的課程盡量與社會工作環境(workplace) 配合,讓學生有機會認識各行各業的就業條件,及早預備。

(6) 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事務,並且與學校配合合作,幫助子女學習。

家校合作計劃能否成功,學校和家長的互信及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在計劃推行之初,雙方都要克服不少困難,家長的困難通常是時間、缺乏信心、對學校的運作方式不了解等問題,而學校方面也會遇到經驗不足、目標模糊、老師工作量增加等困難。因此,在推行家校合作計劃之前,必須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才會有長遠的成功機會。從一些成功的例子來看,以下是計劃能夠成功的因素:

(1) 有書面的政策。

(2) 獲管理層的支持。

(3) 對家長及老師提供訓練。

(4) 家長與學校建立平等關係。

(5) 建立雙向溝通。

(6) 建立充足的資源網絡。

(7) 定期進行成效評估。

由於時代及社會環境的改變,教育質素必須提高,才能幫助我們的下一代成功面對新挑戰,也唯有各方通力合作,才會有理想的成果。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政府
家長教育跨部門工作小組主席

區澤光博士


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可以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可以是一門艱辛的學問。

家長將孩子送進一間學校入學,表示家長對那一間學校的信

任。開學的時候,學校通常都會派發一般性的通告,然後每位學生都會獲派一本手冊,內容無非都是學校校規或守則。家長也都樂於合作遵守。

本文所提“家校合作”是論及學生學習上出現問題的時候,校方或老師要求家長合作加以改善,而得到家長適當回應的那一種“合作”。

學校是從事教育的機構,但是“教育”卻並不是由學校單方面進行。要令孩子有愉快成功的學習,家庭因素更加重要。學生的學習情緒、成績優劣、行為偏差、心理健康等,往往會比學生考試分數更為重要。我們要肯定嬰孩從出生到長成,他們的可塑性是一樣的。在學校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均等的。為何在學習的過程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這與家庭環境和家長的影響有極大的關係。本文談“家校合作”不是機械性的合作、校規守則上的合作,而是談及“教育”理想的合作。舉個例子來說,每學期學校總會有一、二次的“家長日”,目的是開放學校給家長參觀,藉此派發學生考試成績表,班主任也可以與家長交換學生學習意見。有一種普遍的現象,當家長接過成績表之後,第一眼就看成績表上有沒有“紅字”(不及格分數);班主任也會特意提出不及格學科,提醒家長要如何加緊督促等。有的家長接過成績表之後,便若無其事的就走;有的家長比較急躁,當時就對在場的兒女加以責備,情況十分火爆。如此“家長日”並不收到“家校合作”之效果,反而增加“家校”之間的張力,造成學生與老師間的敵對。校園失去祥和愉悅的氣氛,有失“家長日”的原意。

為了達到“家長日”的意義,本人建議首先招聚家長於一堂,預先設計給家長們一個教育專題,無形中提供給家長一個與校方合作教育的方法,例如看孩子的學業成績,不是單看分數及格或不及格,還要看他學習的“性向”、“優質”在那一方面,從而鼓勵他在那一面繼續努力。至於不及格學科,也可鼓勵他勤加追趕。以鼓勵代替責備,所收效果,必勝於嚴加督責。老師方面也同樣要求接見家長之前,事先作好功課,研究各位學生的專長和優點,與家長接談的時候,盡量表揚學生的優點,引導家長如何評估該生未來發展。如此彼此交談,內容更具創意、積極,關係更顯融洽親切。

“合作”是雙向的要求,如果各自要求沒有共識,必然產生埋怨、互責對方不合作。學校要求家長合作,總要家長知道如何合作、還要能力範圍做得到的合作。相反地,個別家長要求學校合作,也要顧全學校整體的需要。總而言之,“家校合作”是一項共同努力的課題,是學校領導方面需要主動付出心血,使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長樂意配合實踐,以收教育效應。

我沒有意思說,老師寫手冊,家長不關心不要緊;學校請家長約談,家長談了回去不改善,無所謂;學校請家長做事,家長相應不理,也是意料中事等。另一方面,家長反映一些意見,學校也罔然以對,不作任何交代,這一種叫不合作。反過來說,以上種種例行公事樣樣都做足,這就叫作“家校合作”無間。

家長在學校體制校規上,與學校合作是應該的。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教育理想上的共識和合作。本人再一次的強調,要辦好教育,教好學生,“家校合作”應屬首要。

浸信中學校長
黃鐘碩士


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 

家庭與學校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可以說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則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故此,要兒童們能和諧的全面發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充份協作是必須的。若家庭與學校能做到相輔相成,彼此對教育能抱著一致的信念,不論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育的功能將能發揮其最大的效力。

有部份家長可能會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在學校中孩子學習各類形的知識,過著團體生活,學習與別人相處,也在學校的小社會中學習未來社會中各類的規則。在兒童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學校起著主導的作用,或者可以說學校責任重大,而作為家長,只是一位旁觀者,偶爾協助學校督促孩子的學習。

若有這些想法的家長,可能忽略了自身作為家長的優勢和力量,父母不單是和孩子接觸得最早的成年人,而且和孩子接觸的時間也最長,長期建立的關係讓父母可以深入而有系統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況,使父母成為最能因材施教之老師,若父母能將孩子的脾性與特質告知老師,將能幫助老師的教學工作。

由於孩子與父母的接觸最多,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將是兒童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因此,父母不能看小自己在教育兒童的重要性,那種日積月累的接觸最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既然父母可以發揮如此重要的功能,家長們實不應放棄自己的力量。家長在學校和家庭的合作關係中,可以扮演學習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與教師經常接觸和溝通,家長和教師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家長在溝通過程中支援孩子的學習,也在接觸之過程中學習一些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以讓他們在家中更有效地教導孩子。除此以外,家長也可作為學校活動的自願參加者,主動並自願地參予學校之活動,甚至願意為學校提供義務服務,如家長可以協助老師作為學生學習之輔導人員,可以成為學校圖書館之管理員等。在此過程中,家長不單止可為自己的子女服務,同時也為校內其他學生提供服務。最後,家長也可以透過家長會作為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對學校的校務或者決策提出意見,並有權力影響學校之決策,監督學校政策之執行等。

其實,家長參與子女的學校教育,對幫助家長了解子女在校的學習情況亦有很大的幫助。家長在此過程中可以有機會與其他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同時家長們有機會直接觀察子女在校之情況,這包括老師的教學方法、孩子的學習、與別人相處之情況,透過了解一些教學方法對於家長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有莫大的好處。同時,若孩子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積極參與學校之校務工作,將會感到父母對自己學習情況的關心,他們會感到鼓舞,並會更投入於學校的生活中。

讓子女健康成長,是我們作為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新世紀來臨的時刻,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

親職教育中心主任
李英姿

back.gif (3571 bytes)

next.gif (3319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