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課程改革(第二階段)

數學科小組簡報

港澳兒童教育國協會 甘志強 鄧國俊 顏明仁

第二階段數學科課程檢討報告分為三部份:

 一.課程實施的情況

 二.數學老師對新數學課程大綱的意見

 三.學生對教學上的看法

 

一.課程實施的情況

在課程設計上,當中有正面的方面:-

  • 課程設計者與前線教師保持溝通,溝通層面包括理念及技巧,這可算是細小地區的優點
  • 設計者甚為重視教材設計本地化這問題,而且亦具豐富前線經驗去進行這方面的工作,而所設計的教材亦具本地化色彩(如地名、貨幣等),並引入很多趣味化的東西及具創意的教學法
  • 大綱及教材設計具彈性,有選教部份(如繡曲線及珠算等),但亦有個別老師欠專業判斷能力,全部選教,使學生應付不來
  • 基本上大綱、教材、習作、工作紙及綜合練習齊全
  • 認同學習數學不等同學習法規公式,而是要透過活動建立概念,此外亦贊同應多給學生交談及討論,同時建立民主課堂氣氛(我們觀察,其大綱及教材等設計確實有嘗試引入這些理念)

另一方面,在課程設計方面的負面情況是,以下所列出的項目多少並不表示事件的嚴重:-

  • 主要負責老師初被邀請時,科目隨他選(中、英、數、常識等)可見在組織上欠缺周詳考慮,亦可能是澳門始終是細小地方,難找人材
  • 有設計者缺乏課程設計經驗,對初中數學教育所知亦少,而中學課程設計者兼協調員又少與他們溝通,只在發現銜接出現問題時才作商討調節
  • 幼稚園、小學及初中課程欠缺統籌協調,各自為政。在銜接上,覺得幼稚園小學化而中學課程太深是主要問題。有初小老師認為程度太低而高小老師認為內容太多
  • 先寫小一,然後是小二小五,再寫小三小六,最後是小四,欠缺整體方案(總表是完工後才編寫),同時只以學科為中心,沒有考慮到全民教育及多元文化這兩個大前題,亦沒有考慮澳門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特性
  • 除了編寫《課程大綱》外,亦要編寫教材及習作等,但並不是全職去進行這件工作,因而有少部份內容因沒有時間而未能作修訂(如刪減代數方程部份),同時教材亦出現不少錯漏
  • 推行面過廣及資源投入調動不足,故有部份經驗淺的老師未能適應新課程,故仍依賴香港教科書,雖然香港課程欠完整性,但其教材設計及印刷質素較試驗教材為佳,同時亦有老師已習慣採用香港教材
  • 雖然第一年資源投入充足(95-96),但往後因財政原因而令教材製作質素下降
  • 由於私校有選用教科書自由,故香港出版商甚至大陸出版商亦會對準這個教科書市場來做功夫,香港教科書以精美製作及趣味化取勝,適合全民教育,而大陸教科書則學科內容嚴謹及豐富,且更能與中學及升大學試接軌
  • 大綱及教材編寫時雖有本地化理念,但卻忽略全民教育、多元文化及一國兩制下具澳門持色的課程這三個理念,故較傾向以學科為中心,而且對計算技巧的要求較高。
  • 設計者前線工作經驗豐富,但對課程理論的理解較薄弱,如只提及泰勒模式,而對教師專業化與課程發展兩者之關係缺乏理解
  • 由於基本上參考香港課程大綱及教科書,故起初的小學大綱與中學大綱不銜接,因為中學大綱由一澳門資深中學教師主編,而甚參考主要來自大陸,其對香港課程認識不深
  • 除了中小學間的銜接外,亦有科與科之間的銜接問題,如初中的化學反應計算對小學的比與比例課題有一定的要求(中學其他科目的課程主編一般具大陸經驗而非香港經驗)
  • 對螺旋式課程組織及編排未有深入理解,同時在實施時亦沒有特別強調,故有少數老師跟隨總表作直線式課程教學安排,同時澳門亦缺乏可供徵詢的課程專家

 

在與教師的面談時,也有正負兩方面:

正面回應:-

  • 官校每班人數約三十多人,較一般私校好,適合作試驗,惟個別差異甚大
  • 有高小老師認為與香港教材比較淺,澳門大綱較完整及取材較深入
  • 教學方法建議內容豐富
  • 大綱、教材、習作、工作紙等設計具水準

 

在面談中有比較多的負面回應:-

  • 對螺旋式課程組織及編排未有深入理解,同時在實施時官方亦沒有特別強調,故有少數老師跟隨總表作直線式課程安排
  • 大綱及教材設計具彈性,有選教部份(如繡曲線及珠算等),但亦有個別化老師欠專業判斷能力,全部選教,使學生應付不來
  • 大部份老師認為香港教科書比較基礎些,適合普及教育,同時亦適合官校學生程度
  • 官立學校個別差異甚大,而教學大綱在處理有學習困難學生欠指引,同時未有為這些學生定學習底線
  • 知識及運算技巧有足夠訓練,而趣味題及思考題略欠,同時情意方面的培養亦不足
  • 小一大綱較淺,未能銜接幼稚園課程,高小內容太多,而且每年增減不定,使部份學生的學習課題不連貫
  • 希望大綱多些教學指引,另外亦增加教學示範,教材則要有教師手冊及各練習題題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師較被動和欠專業理念)
  • 欠缺實質的評核建議
  • 學生語文程度低,故文字題及應用題有困難(亦可能與老師教學時只著重操練技巧而非學習解難有關)

 

二.澳門數學教師對新數學課程大綱的意見:

正面回應:-

  受訪教師對官校每班學生人數約三十多人的情況比較滿意,老師從教學上考慮,教學環境和負擔較在官校是較之一般私校好,也有充裕時間教授各課節內容,故較多同意官校合適試驗教育改革,惟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甚大,煩惱稍多。《課程大綱》建議的次序是有系統的,提供的指引,老師頗多讚賞,認為它能夠做到充足和全面,建議的學習內容充實,教學方法建議內容豐富,提供的例題對講解課節內容有幫助,大綱、教材、習作、工作紙等設計具水準,大大減少了教師的負擔。大綱的目標頗明確,工作建議內容詳細,當中更有高小教師認為澳門的數學大綱完整,取材比之香港教材深入,同時,現行數學課程對知識及運算技巧有足夠訓練,能夠加強學生計算能力及思考能力所提供不同地方的教學法及多一些的教學建議提,使老師在課堂中能夠使用。

反方的意見:-

  新課程的不足之處是學生要學習的課題仍是太多,故學生在沒有足夠的課時情況下,要消化太多太深的課程就有困難。課程內容太深,太煩,學生學習興趣太減是頗普遍的批評。課題在知識及運算方面有足夠的訓練,但練習題有時略嫌過多現況,令學生望而生畏。有些數學教師同事對螺旋式課程組織及編排仍未有深入理解,同時在實施時官方沒有特別強調,故有部份老師只跟隨總表作直線式課程安排。例如大綱及教材設計本具彈性,設有選教部份(如繡曲線及珠算等),但亦有個別老師欠專業判能力,全部選教,使學生應付不來。

  教案只提供答案而缺乏演算過程,教師在跟進原課程設計者的意念時,有部份老師感到困難。老師對照顧個別差異,在足夠課時上,較多憂慮,要兼顧差生,提拔精英感到困難。受訪者對指引在低小級沒有與大綱相應的教材情意部分,及對能力較差的同學沒有相應的指引教師如何解決批評也多。

  在教學上,教師感受到主要困難是社會風氣,學生在學習欠主動,依賴性強,不願多動腦筋且怕辛苦,學生的語文水平下降,理解應用題的能力較差,基礎知識不夠鞏固。學生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太多挫敗經歷,不能激發起學習動機,課程編寫在應用題種類上又繁多,學生語文能力較弱,對較難的應用題不甚理解,老師要多講解務使明白。在這種水平不配對下,老師應接不暇。建議課程在編寫時多發展思考性題目,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之興趣。

  對教材設計及課程編排及製作方面,教師大多要求官方的設計要能照顧到個別差異的課題,在學習一個新單元時,先開始選取一些較淺,數字值不要過大的,形式不要太多的例題,用以先行打好學生的基礎和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再在稍後時段把程度加深是大多的意見。基本上大綱、教材、習作、工作紙及綜合練習齊全,但與香港教科書比較,仍欠色彩、教具及教師手冊(連解題),經驗淺教師尤其感到教師手冊的重要,此外,實驗教材很多時是近開學才收到,對老師的備課有不良影響,初小老師尤感覺尤深。減少一些冗長,意義不明顯的應用題,利用彩色影印製作教材是普遍的教師素求。受訪老師較多認同香港教科書表現比較基礎,適合普及教育現況下使用,同時亦適合官校學生的數學程度。同時,官立學校個別差異甚大,而教學大綱在處理有學習困難學生欠缺指引,同時未有為這些學生定學習底線,教師如何決定力保或放棄學生,如何處理,存在黑洞。

  配合大綱,將課程內容刪減或定出課程的底線,讓教師按學生能力有限度地及適當地作出刪改,教師對這方面的要求不強,受訪者普遍要求這種工作由官方人員決定,教師執行。出版教師手冊,包括評核內容及形式,教學建議及可配合的參考資料及作業等,以便教師履行工作。初小老師感到教育暨青年局所出版的《課程大綱》、教材及習作對他們教學的幫助是最少的。而高小老師則感到教育暨青年局所出版的《課程大綱》、短期進修課程及教育講座對他們教學的幫助是最少的。

  在銜接幼稚園課程,小一大綱較淺未能銜接;高小內容則太多,而且每年的增減不定,使部份學生的學習課題並不連貫,教師多盼正統而不常更改的教材從速出現。

教師專業發展

  老師除表示除在教育學院裡學到的知識外,在中小學時期學習、同行切磋及香港教科書,以及別的地區的教科書、補充習作及參考書對他們的教學工作亦甚有幫助。在專業進修上,教師對只參加講座認為不足夠,有的更認為情況稍多,他們要求增加多一些示範教學(由督學或主修數學的資深教師示範)進行教研學習活動。大綱中趣味題及思考題略欠,同時情意方面的培養亦不足。

 

三.學生對教學上的看法

  把所有填寫問卷的學生的第二部份(有關學生對數學科老師的意見)作因子分析法,得出有五個項目:

I) 教學方法或策略

(II) 使用教具

(III) 教學技巧

(IV) 教學過程

(V) 其他

  從五個項目再在平均數的值可看出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如果從今次有三級別學生的數據作分級分析(F測試),可以看出級與級間的分別。再進一步可以用兩組級別分析,更可得出如有差異是屬於哪級別。

(I)教學方法或策略

  一般來說學生同意老師的教學能引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啟發了學生的思考。老師也能因應學生的需要去調整教學內容,老師樂意解題。對於是否老師會安排達同難度的習作給學生完成,教學是否有多變化或老師會聆聽學生的感受則免強同意。在分析級別間的差別時,老師是否因應學生的需要而跳整內容和老師是否會解題,級與級之間並借明顯差異。

(II)使用教具

  在使用教具的範疇,學生的評價則不高。二、五、六年級學生均認為老師不常用電腦教學,不會讓學生運用計算機進行計算,或介紹數學歷史。當中計算機的運用和講數學故事在級與級之間是有明顯差異。

(III)教學技巧

  講故事引起學習動機是常用的教學技巧,學生一般都同意講數數故事或用實物學習是主流。一般教學是用黑板和粉筆解題,高班與低班是無明顯差異。在級與級間,用粉筆和黑板是不爭的事實。特別要提的是有一趨勢是越上高班,實物的情況則越少。

(IV)教學過程

  學生都覺得在數學科所學到的知識能應用到其他科目中。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法一般抱正面的態度,如:老師經常引用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老師會接受不同的解決方法,老帥樂意解答問題,對學生鼓勵和欣賞學生的解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