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標
OBJECTIVOS

內 容
CONTEUDOS

工 作 建 議
SUGESTOES DE TRABALHO

評 核
AVALIACAO

● 1.能認識光的直線傳播和速度。

● 2.能認識光的反射定律。

● 3.能明白單向反射和漫反射。

● 4.能懂得平面鏡成像的作圖法。

● 5.能認識平面鏡所成像的性質。

● 6.能認識平面鏡的應用。

第一單元 光學

一、光的反射

  1. 通過小孔成像實驗說明光的直線傳播。
  2. 視學校儀器和教學時間多少決定由教師示範或學生自做光的反射定律實驗,並由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規律。
  3. 教師示範平面鏡所成像的性質的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4. 鼓勵學生個人或小組製造潛望鏡。
通過提問、指定學生在黑板上作圖、觀察學生做實驗時的表現和批改家課、實驗報告以及學生所做模型等方面來評核學生成績。

● 1.能認識凹鏡、凸鏡對平行主軸光線的反射情形和焦距等於曲率半徑的一半。

● 2.能懂得用作圖法表示球面鏡所成的像和熟記其像的性質。

● 3.能掌握用圖解法求出球面鏡所成像的位置和大小或鏡的焦距及組合鏡生成的像。

● 4.能認識球面鏡的用途。

二、球面鏡
  1. 教師首先用實物介紹球面鏡的種類和有關概念,並示範平行主軸光線徑凹鏡反射會聚於主焦點之位置,再作圖解釋實焦點和虛焦點之區別及證明 f = R/2。
  2. 讓學生分組實驗,先用凹鏡再用凸鏡,將光線由焦點與鏡面之間分六個步驟移至遠處,並將成像的位置、大小和虛實填入表中。提示學生若生成的像為實像時,燭焰的高度最好和鏡極相近,燭焰須偏離主軸一側約1至2cm,光屏則偏離主軸的另一側。
  3. 講授圖解法求球面鏡所成像之位置和大小時,所繪之圖須有相當之大小以減少誤差,因此須善於選取比例尺,同一條題在黑板和課本的比例尺應不同;不同題目的比例尺也可能不同。
  4. 先讓學生說出球面鏡的用途和為什麼汽車的倒後鏡是用凸鏡,教師再作補充說明。

除用上述方法評核學生成績外,教師教授完第二章內容後可測驗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

● 1.能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折射定律,並掌握其應用。

● 2.能認識折射率的意義和玻璃折射率的測定。

● 3.懂得相對折射率和不同介質中光速的關係之意義和應用

● 4.能理解全反射和臨界角的意義及掌握計算及應用。

● 5.認識光線通過三稜鏡時之色散現象和三稜鏡的應用。*並懂得求其最小偏向角。

● 6.熟悉薄透鏡成像的性質和掌握薄透鏡成像公式和圖解法的應用及組合透鏡生成的像。

● 7.懂得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方法。並瞭解簡單照相機、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構造與原理。

三、光的折射
  1. (A)通過盛水杯中的湯匙和盛水碗中的筷子在水面處似折為兩截的現象和加水後見杯中銅幣似乎升高的現象說明光的折射現象。(B)教師最好能通過演示實驗來說明光的折射定律。
  2. 可讓學生自做測定玻璃折射率的實驗。
  3. 讓學生試找出光在兩種介質分界面處會改變方向的原因,教師才解釋其原因並介紹
  4. 教師通過實驗或多媒體的播放說明全反射和臨界角。
  5. 由教師演示或學生自做白光通過三稜鏡而色散和直角三稜鏡的三種功能的實驗。
  6. (A)教師先通過實驗介紹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性質與成像的性質,再用作圖法說明透鏡成像的性質,同時將結論紀錄在表格中並與球面鏡成像的性質比較其異同以便記憶。(B)讓學生分小組做測定凸透鏡和凹透鏡焦距的實驗。
  7. 讓學生做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原理的實驗。

通過提問、觀察、抽作圖和全堂測驗以及批改家課與實驗報告等方法來評核。

● 1.懂得溫度、攝氏溫標和熱力學溫標的的意義及兩種溫標的關係。

● 2.懂得液體溫度計的應用。

● 3.能理解熱量、熱容量、比熱容量和熱平衡方程的意義。

● 4.懂得用混合法測定固體和液體的比熱容量。

● 5.能掌握固體和液體的熱膨脹計算。

第二單元 熱學

一、熱量和熱膨脹

  1. 讓學生觀看寒暑表和體溫計的構造。
  2. 教師可演示質量相等的水和生油吸收相同的熱量而升高溫度不同的實驗以介紹比熱容量。
  3. 讓學生先後做測定固體和液體的比熱容量的實驗。
  4. 教師應演示不同金屬的線膨脹程度不同和水相對玻璃的視膨脹。
通過提問、觀察學生做實驗時的表現和批改家課、實驗報告等方法來評核。
● 1.能理解熔解﹑凝固﹑熔點﹑熔解潛熱﹑熔解比潛熱等的意義。

● 2.能理解蒸發﹑沸騰﹑液化﹑沸點﹑汽化比潛熱等的意義。

● 3.能理解熱功當量的意義。

二、物態變化
  1. 教師可演示冰熔解過程中其溫度保持不變的實驗。
  2. 由教師或學生做十八(烷)醇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不變的實驗。
  3. 教師可演示蒸發致冷的實驗。
  4. 讓學生先後做測定冰的熔解比潛熱和水的汽化比潛熱的實驗。
  5. 有熱功當量實驗儀器時可做這個實驗。
與上一章方法相同﹐並舉行一次測驗以測定學生掌握熱學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識程度。
● 1.能認識分子熱運動﹐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和布朗運動的成因及其物理意義。

● 2.能認識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及物體的內能的意義及其與作功和熱傳遞的關係。

● 3.能認識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

三、分子運動論
  1. 教師可演示用力壓實兩段短鉛捧而接牢的實驗來說明同種分子間的吸引力。
  2. 教師可演示布朗運動的實驗及把發泡膠小球置於氣體分子立體模型的顆粒之間以說明布朗運動的形成。
  3. 教師可演示手搖發電機令小燈泡發光和電鈴發聲﹐讓學生說出有關的能量轉化的過程。
通過提問﹑觀察和批改作業來評核。
● 1.能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特性。

● 2.能認識液體的表面張力及其顯現的現象。

四、固體和液體的性質
  1. 讓學生觀看晶體和非晶體的實物再介紹它們的特徵和特性。
  2. 教師可演示各種顯現表面張力現象的實驗以便講解。
方法同上章。

● 1.能懂得氣壓產生的原因及壓強的量度和計算。

● 2.能掌握玻義耳定律﹑查理定律﹑蓋‧呂薩克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的應用。

五,氣體的性質
  1. 教師用氣體分子立體模型說明氣壓產生的原因。
  2. 教師演示布爾登(或波氏)氣壓計的應用。
  3. 教師或學生做推導玻義耳定律的實驗﹐應告知學生布爾登氣壓計顯示之壓強加上管中液柱所生壓強之和,因後者數值甚小,為方便計算,所以忽略不計。
  4. 教師或學生做推導查理定律實驗時﹐應告知學生在記錄空氣柱之長度前必須將燒杯降低至杯內液面與密封管內液面同高為止﹐才能保證實驗是等壓的。
  5. 教師或學生做推導蓋‧呂薩克定律時應注意大燒杯中的水面須浸過圓底燒瓶頸﹐每次讀取數值前應先移開本生燈﹐並把水攪拌約2分鐘。

除上述評核方法外﹐教授本章內容後可舉行一次全學期性質的總測驗或考試以檢查學生掌握本學期所教內容的程度。

● 1.理解施力者、力、受力者的關係。

● 2.知道重心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計算方法。

● 3.理解彈力與彈性形變的關係;知道力的測量方法;掌握胡克定律。

● 4.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能辨別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及動摩擦力;掌握滑動摩擦定律。

● 5.掌握物體受力分析方法,能作出物體受力圖。

● 6.認識標量和矢量;懂得矢量的合成和分解的圖示法。

● 7.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掌握互成直角的力的合成的作圖及計算。

 8.能把一已知力沿兩個任意直交的方向分解。

第三單元 力學

一、力

  1. 舉實例講解力及其三要素的概念,強調施力者及受力者的相互關係。
  2. 講解尋找重心的方法,學生製作模型以加強具體經驗。堂上舉例示範物體重量的計算法,學生作家課練習。
  3. 講解物體受力與變形的必然關係,從肉眼可見的實例推廣至肉眼不能感知的情況,敘述測量法以為佐証。學生作彈簧秤測力實驗,強調力可以有不同方向,效果亦不同。講解胡克定律,學生作家課練習。
  4. 演示物體在動力及摩擦力的作用下由靜止至運動的過程,讓學生定性了解靜摩擦力及動摩擦力的變化情況。講解及練習滑動摩擦力的定量計算。
  5. 結合施力者受力者的概念,講解,分析物體受力的方法,並作重點練習。
  6. 介紹矢量及標量的異同,圖解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法,學生練習。
  7. 實驗驗證二力合成的法則,介紹三角形法。利用三角函數及勾股定理,示範互成直角的二力合成計算。
  8. 圖解並計算力的直交分解法,學生連同合成法作重點練習。
通過堂上提問,了解學生對力、重心,各種具體力及矢量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由家課練習中了解學生對力學分析法的掌握程度。

以堂上練習及小測評核學生的階段成績。

● 1.理解物體的平衡狀態;理解共點力和共面力概念;掌握共點力平衡的條件。

● 2.能利用共面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解決三力平衡問題。

● 3.理解非共點力平衡與共點力平衡的差異;掌握力臂和力矩的概念。

● 4.掌握力矩平衡原理;能運用力矩平衡原理計算有固定轉軸的物體平衡的問題。

● 5.認識力偶矩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二、物體的平衡
  1. 複習二力平衡的條件,利用二力合成的技巧將三力平衡的問題還原為二力平衡問題,並由此而引出共點力平衡的條件。介紹力的合成的多邊形法。
  2. 以演示說明,由於轉動的因素,共點為三個非平行共面力平衡的必要條件。講解共點力平衡例題,重點練習。
  3. 舉實例說明四個以上非平行共面力的平衡時,共點並非為平衡的必要條件。以槓桿演示,引入力矩平衡為轉動平衡的條件。
  4. 由槓桿原理開始,講解及練習力矩的計算法。運用實例,示範力矩平衡的計算法,重點練習。
  5. 以生活例子介紹力偶矩,指出力偶只造成物體轉動而不平移,並介紹力偶矩大小與轉軸無關。
作階段性小測,檢查學生對處理平衡問題的各種技巧的了解情況。

從反覆練習中跟進學生的掌握情況,準備下階段教學的參考。

本章結束後可連同第一章內容舉行一次測驗。

● 1.能區別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的概念。

● 2.掌握勻速直線運動的計算;掌握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應用。

● 3.理解變速運動的概念;掌握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計算。

● 4.理解直線運動圖像的意義,並能從中取得有用的資料。

● 5.知道自由落體的運動特點,能轉化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知識至自由落體運動上。

● 6.理解豎直上拋及下拋運動的過程,並能作一般拋體的計算。

● 7.知道運動與選取的參考坐標系(參照物)的關係;能處理慣性坐標系的相對運動的轉換關係。

● 8.知道平拋運動的水平和豎直分量的處理法;會計算簡單的平拋運動問題。

三、運動學
  1. 以實例說明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的分別,指出它們分別為矢量和標量,強調前者的方向性。
  2. 複習速度的計算,強調平均速度在變速運動中表示的意義。
  3. 以速度為本, 舉實例說明大小或方向有改變的變速運動。 介紹加速度為表示變速運動的物理量。 介紹勻加速度直線運動的公式, 舉大量例子示範公式的運用、 加速減速的表示、 正負號的意義等, 反覆重點練習。 作學生實驗測量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驗證運動公式。
  4. 講解速度﹣時間圖線的意義,由圖線推導勻加速度直線運動公式,以一題多解分別用公式、圖線解題,學生練習。
  5. 以實驗、錄影帶或頻閃圖片展示自由落體運動確實為一勻加速度直線運動,並且重力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無關。學生練習運用勻加速度直線運動公式解自由落體問題。
  6. 講解及演示豎直上下拋運動,強調正負號代表方向。學生作一般拋體問題練習。
  7. 以實例開始,講解一維相對運動,處理兩相對運動的慣性坐標系的速度轉換。推廣至互相垂直運動的相對慣性坐標系的轉換,結合矢量減法,學生作基礎題型的練習。
  8. 以實驗、錄影帶或頻閃圖片展示平拋運動的水平及垂直方向分量的獨立性。講解及練習運用勻速及勻加速度直線運動的公式聯合處理平拋問題。
於本章早期作勻速直線運動及平均速度的計算測驗,以檢查學生的基礎。

通過堂上提問、練習、家課等各方面,檢查學生對勻加速度直線運動的各種計算的熟練程度。

本章結束後舉行測驗。

● 1.理解慣性定律在靜止及運動時的表現規律;糾正日常生活中對運動成因的誤解。

● 2.理解力與運動的聯繫;能分辨慣性和力的效果;知道慣性和質量的關係。

● 3.能把受力分析的方法轉移到變速運動的問題上;掌握列寫運動方程式的方法。

● 4.能辨別質量與重量。

● 5.懂得選取不同角度為坐標,選取不同系統為對象,運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解題。

● 6.知道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準確關係;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整體或局部系統的角度解決常見的動力問題。

四、動力學
  1. 演示伽利略慣性實驗,強調動態時的慣性。舉實例及答問形式澄清維持運動的成因。
  2. 回顧物體受力分析及運動學,指出它們的聯繫。比較相同的力作用在不同質量的物體上,以及不同的力作用在相同質量的物體上的效果,帶出牛頓運動定律。
  3. 示範動力問題的解題步驟,處理單體動力問題。學生重點練習。
  4. 以阿特武德機為例說明多體動力問題的分析法。
  5. 演示兩彈簧秤互拉互動的各種情況, 表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6. 通過二人分坐二車時, 甲蹬乙而兩車均會後退的例子, 說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分別施於不同的物體上,故不能抵消。
  7. 以一題多解演示動力問題的解題技巧, 學生作多方面類型題目的練習,定時總結要點。 反覆由練習及講解中澄清基本概念。
同上所述, 通過提問、 堂上練習、作業及測驗作為評核的手段。

除此之外,可在本章內容測驗後, 對平衡及動力問題再舉行一次綜合性的測驗, 以評核學生對基本力學問題的辨別及分析能力。